无锡县城隍庙旧址

31°34′32″N 120°17′35″E / 31.57548°N 120.29304°E / 31.57548; 120.29304

无锡县城隍庙旧址

位於後西溪恆隆廣場南廣場的無錫城隍廟舊址。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明、清
编号441(第五批)
认定时间2002年10月
地图

无锡县城隍庙旧址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恒隆广场(Center 66)南侧的后西溪广场上。该建筑建造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经变迁,现存庙门戏台和一些附属建筑。

简介

编辑

无锡之有城隍庙始于宋代,原建筑位于无锡县衙西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熊懋徙建城隍庙于三皇街,正统二年(1437年)庙毁,知县项伾重修。后知县范泽又修,邵宝撰写了重修记。渐至明末,迭有修葺。清康熙初,无锡知县吴兴祚又重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大殿倒塌,地方人士进行募资修建。嘉庆年间,增建了西偏厅、堂屋、走廊、庑舍等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城隍庙被太平軍烧毁,仅剩头门及仪门。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邑人吴汝渤等集资兴修,才重建内殿。[1]

当时整座庙的建筑,由门头、仪门、庑舍、大殿、庭院等部分组成,其中门头挂“城隍庙”竖匾,仪门书“你来了吗”横额一块,戏台直通大殿,中间有一空地,可容千人。正中大殿屋檐下挂有一把大算盘,两旁写有四句歇语:“人有千算,天只一算,阴谋暗算,总归失算。”殿内神龛中供城隍神像,旁立判官,神案前有八个泥塑皂隶,还有牛头马面。大殿后是庭院,庭院内有后殿,供有比大殿中略小的城隍神像一尊,是要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抬至惠山朝拜东岳行庙之用。另有内殿,为城隍卧室,供奉城隍夫人。[1]

辛亥革命后,庙宇作为民居、学校。1983年改为崇安区少年宫,存有偏厅、廊庑、廊亭、侧门等建筑。[2]其中,戏台与庙门相连,呈凸字形,门旁置抱鼓石一对,浮雕日月麒麟图案,两边厢房构成戏台的两翼,是化妆间、道具室。过去有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廿八为城隍诞辰,每于前一日请戏班演京戏两天酬神,民众聚观于殿内。戏台高约3米。台口两侧立花岗石方柱一对。石柱北面和东西两面内侧各镌楹联一付。北面楹联,其上联为:“神听和平,雅奏重番新乐府”,下联为:“民钦正直,崇台式焕旧规模。”[3]

2008年11月,因建恒隆广场,东大街各建筑悉数拆除,崇安区少年宫内的城隍庙亦在列。2013年9月,随着无锡恒隆广场的开幕,拆迁时悉心保存的城隍庙旧址原建筑构件亦予重组回迁,使六十余年内一直藏于其他建筑内的城隍庙重得面世。[2][4]

逸事

编辑
  • 无锡县城隍庙原在无锡县衙门西侧,后遭祝融,惟城隍神像被抢救出来,抬至三皇街郑公祠旁暂居。无锡郑氏后裔也慷慨捐出郑公祠南侧原郑元和的宅第,重建了无锡县城隍庙,这即是如今之城隍庙。至于郑元和,亦为一古代名人。此人出身于宦绅之家,生活常不检点,曾堕落成乞丐,相传“莲花落”就是他所创。后来,名妓李亚仙与他相知,收留了他。郑受李亚仙鼓励,发奋读书,最后一举高中。各剧种中的“绣襦记”便是由郑元和、李亚仙的故事编成的。[5]
  • 在过去,凡新任县令必到城隍庙中斋宿,以示报到。此外,在民间,若家中有人去世,亲属便要到城隍庙烧“回头香”,需在夜里从后门进入大殿,烧纸后,摸着每根殿柱转一圈,以免亡者被锁在柱子上受罪。[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政协无锡市崇安区委员会、无锡市崇安区档案局编,《崇安名胜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页12-14。
  2. ^ 2.0 2.1 〈无锡县城隍庙寻根〉,《江南晚报》(2013年10月17日)。. [2015年2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3. ^ 《江苏文物综录》编辑委员会编,《江苏文物综录》(1988年10月),页272-273。
  4. ^ 〈无锡恒隆广场保留城隍庙戏台〉,《东方早报》(2013年9月18日)。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年2月20日,.
  5. ^ 〈无锡神庙戏台〉,《无锡新周刊》(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