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席珍(1747年—1827年),字立斋,号渠南,山东寿光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李席珍为弥北李氏20世(李家官庄16世)。父李体易為乾隆38年岁贡,曾任泰安训导。李席珍自幼聪慧好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省城考中辛卯科亚元(乡试第二名举人),时24岁(村志载)。此后六次进京赶考,屡试不第,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第七次考中进士,年已46岁。授官山东泰安府教授,他工作出色,三年后(1796年)受到朝廷嘉奖。现存敕命两件,称他:“教士有方,授经多术”,“持躬醇谨,讲业详明”。赠授文林郎,其父亦授赠文林郎,其母赠为孺人。席珍晚年还乡,他“以敦品励行范其乡”,倍受族人尊重。他一生清廉,传其八秩而卒。其长子李芳烈嘉庆13年(1809年)举人,《寿光县志》记为“副贡,日照县教谕”。

轶事 编辑

  • 席珍考进士 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六次进京赶考屡试不第,其父也明白原因是席珍怯场,信心不足,尤其对皇帝的提问,口试成绩不好。而其哥哥也是因为同样原因,七次不第放弃仕途的。因而,“七”成了家里和席珍的大忌。第七个年头到来,其父为他占卜一卦,占卜人说:“孩子的头还没长大,等头大了就考上了”。这事让李席珍知道了以后,他便经常私下里用红绒绳量自己的头,看是否长大一些。日子久了被其嫂子看到,嫂子是一个非常聪慧、很有心计的人,反复追问,方知原委。这年春天,又到进京应试的日子,嫂子趁他不在的空,将他常量头的红绳剪去一段。不几天,嫂子就看到席珍一反常态,精神爽朗,嫂子心里明白: 他一定是感到自己的头长大了,更有了信心。到了赶考日,他高高兴兴,打点行囊,与家人辞别,临行前,嫂子还特意嘱咐几句,祝兄弟进京赶考成功。后来,席珍一举成名,不仅席珍对嫂子感激不尽,这个“量头与剪绳”的故事也被族人传为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 进士为官的具体事迹未见记载,但从《敕命》书中可知他敬业勤恳,潜心研究教学之道,他的教授方法和讲稿被朝廷宣扬推广。《寿光县志》等资料中载有其书目《授经堂稿》和《云蔼诗抄》,未有具体内容。
  • 传说最多的是他与堂叔李莪华的故事。年轻时叔侄俩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后莪华无意仕途,专心醫術。侄慕叔医德高尚,受民爱戴; 叔慕侄学识渊博,为官正廉。莪华去世时是席珍放官的第三年,此间,席珍返乡探亲专程去九巷看望李莪华。当看到莪华一生治病救人,而自己晚年生活清贫,无钱治病时,便进县衙知县照顾。时知县范晋浙江人,监生),谈话间与知县意见不一,发起火来,见旁边一拄棍,席珍拿起就打,吓得知县跑到屋外。所以,就有了“进士打了县长两拐棒”的传说。
  • 莪华去世前,曾有“叶落归根”的意愿,莪华去世五年后,在李席珍的主持下,在官庄为其造茔建庙,并以莪华生日农历四月十三日定为庙会,并亲自主持为塑像开光,为庙会起会。起会后,不少外乡地痞前来闹事(如潍县的同春会),他曾极力维护。据传后来他的学生周天爵(字敬修,山东东阿人。嘉庆进士,历任河南巡抚湖广总督道光三十年广西巡抚),曾帮过他不少忙,还来为他祝寿。

参考文献 编辑

  • 《寿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