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民(1922年—2016年),原名蔡川燕臺灣高雄人,中國病毒學家。

生平 编辑

1922年-1946年 编辑

李河民,原名蔡川燕,1922年出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岡山街尾崙,因為父親藍土生是入贅蔡家,故第二個兒子從母姓。16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屏東讀農校,畢業後他在1940年到了東京,後來以自學的方式,在1941年考上東京醫學專科學校(現在的東京醫科大學)。[1]

大約在1942年,李河民與大哥藍明谷、劉世英、王荊樹、張順安[2]等人,集合一些在東京的台灣青年,成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興漢會」。[3]

1944年9月,因為戰爭而提前半年畢業的蔡川燕到了北京,到日本駐北京醫療機構「華北防疫處」工作。[4]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二次大戰結束,蔡川燕也因而失業。1946年6月初,蔡川燕為取得醫生資格,進入北京的協和醫院第一衛生事務所學習。一位他東京醫專的學弟也在事務所,經過觀察互動,身為共產黨地下黨員的學弟向他表明身份,蔡川燕在與藍明谷討論後,於6月底與志同道合的臺灣同學,變裝成平民,由北京搭火車到中共控制的「解放區」工作。[5]

1946年-2016年 编辑

1946年6月,蔡川燕與朋友在共產黨地下黨的安排下,進入共產黨控制的張家口。為了掩飾身分及保護在台灣的家人,蔡川燕自此改名「李河民」,他被分到衞生部,到「白求恩醫大附屬醫院」擔任軍醫;1948年4月,在一家農場的舊房舍成立了「華北防疫處」,生產牛痘疫苗、破傷風類毒素和抗毒素。1949年二月,中共攻陷北平,李河民第一批進城,接管中央防疫處,到各地調查及控制疫情。1950年,他擔任中央衛生部防疫總隊大隊長。   1951年,李河民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到蘇聯深造的留學生,他在蘇聯留學4年,獲得醫學副博士的學位。1955年回國,李河民在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中檢所)工作,歷任中檢所病毒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李河民還擔任過北京市政協常委、全國臺灣聯誼會副會長兼北京市臺灣聯合會會長和名譽會長。

李河民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台灣人的身份,被下放勞改,大女兒在李河民勞改時期因病殘廢。在文革結束後,李河民仍無怨無悔的投入中國醫療的研究,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辦事處主任到中國考察時,肯定李河民在肝炎研究上的成就,中國政府亦確認他所領導的檢定所肝炎研究室為「國家肝炎研究中心」。李河民在1945至2002年間,共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130多篇(1994年以後發表共100篇),內容涵蓋衛生防疫、疾病預防控制、病毒病原學和免疫學研究、生物製品研製和品質控制、生物製品標準化等領域。

李河民於2016年9月29日凌晨病逝,享年94歲。[6]

1949年後與臺灣的聯繫 编辑

李河民的大哥藍明谷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於1951年被判處死刑槍斃後,藍家的人認為,一直沒有與家中聯絡留在中國大陸的蔡川燕也是凶多吉少,故替蔡川燕申報死亡。直到台灣解嚴後不久,因為李河民到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在台灣的親人喊話,藍家人才從偷聽的人口中得知,蔡川燕還好好的活著。得知蔡川燕還在人世後,藍家移民美國的航太專家藍川滔,透過到北京講學的同事,以「來自台灣的蔡川燕,在東京醫科大學上學」的資訊請官方協尋,才終於聯絡到己改名的李河民。

後來,在中國衛生部的安排下,李河民曾趁赴美交流期間見到已是美國航太專家的弟弟藍川滔。在臺灣解嚴後,李河民曾數度回臺,拜訪藍張阿冬及為藍明谷書寫訪查的藍博洲等統派朋友。李河民日語及華語都很流利,但已忘記如何說臺語。[7]

參考 编辑

  1. ^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縣鳳山市:高縣府,1997),頁133-134。
  2. ^ 張順安,岡山街尾崙人,醫生,開設有岡山峰田醫院,曾任高雄市衛生局局長。
  3. ^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頁247。
  4. ^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頁254-255。
  5. ^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頁284-287。
  6. ^ 我国著名病毒学家李河民同志病逝 http://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029074459737493&jumpfrom=weibocom&_T_WM=c30e77c6e817ee363085e92b6e829f8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許雪姬訪談,辛佩青紀錄,〈藍健東、藍芸若兄妹訪問紀錄〉《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下)》(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頁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