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香(1970年)是臺灣歷史學家,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所,後取得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2]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並擔任國際合作處國合長、副研發長、研究倫理辦公室主任、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等,[3][4]現為臺大歷史學系教授、臺大文學院副院長。[5]專長為近代早期歐洲史、英國史文藝復興史。[3]

生平 编辑

林美香教授出生於馬祖,國小時搬至臺北縣(今新北市),高中曾擔任北一女中儀隊隊長。[2]

她原先以法律系為目標,但進入臺大歷史系後受西方歷史吸引,一路攻讀至研究所、公費留學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於政大,[2]111學年度第2學期起受臺大新聘。[6]

2008年3月至今,她積極推動「臺灣世界史討論會」運作,[7]邀請國內外學者參與演講,願使本土世界史研究得到進展,進而建立國際學術合作關係。[4]近年來,她亦投入女性政治、歐洲服飾史等領域研究。[8]

作品 编辑

專書 编辑

  • 《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臺北:左岸文化,2007)。
  • 《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期刊及專書論文 编辑

  • 〈女性與政治:湯瑪斯艾列特的《為好女人辯護》與十六世紀人文學者的「女主寶鑑」〉,《臺大文史哲學報》55期(2001,臺北)。
  • 〈走進「文藝復興」的歷史走廊〉,《人本教育札記》168期(2003,臺北)。
  • 〈十六世紀英格蘭女性統治的建立:以女王為主體的探討〉,《新史學》14卷3期(2003,臺北)。
  • 〈神譴或神意?—英格蘭宗教改革中期(1547-1559)新舊教對女性權威的理解與辯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期(2004,臺北)。
  • 〈一個王國中的兩位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對女性統治權的辯護(1567-1590)〉,《新史學》16卷4期(2005,臺北)。
  • 〈十六世紀英格蘭的服飾法〉,《新史學》21卷1期(2010,臺北)。
  • Queen Elizabeth's Language of Cloth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Her Construction of Images, 成大歷史學報 no.38 (2010).
  • 〈英國史在台灣的研究與發展1950-2009〉,收入林建甫主編,《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9)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
  •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的禮儀書籍及其研究〉,《臺大歷史學報》49期(2012,臺北)。
  • 〈「身體的身體」:伊拉斯摩斯與人文學者的服飾觀〉,《臺大文史哲學報》77期(2012,臺北)。
  • 〈「無關救贖」的辯論---十六世紀英格蘭的祭衣之爭〉,《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51期(2014,臺北)。
  • 〈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論述與國族認同〉,《新史學》26卷2期(2015,臺北)。
  • 〈「陽剛女」、「陰柔男」: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女性時尚 與性別爭議〉,《臺大文史哲學報》89期(2018,臺北)。
  • 〈在看得見的衣服上談論看不見的思維---關於《身體的身體》一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卷4期(2018,臺北)。
  • 〈野蠻的祖先: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古代史書寫與祖先形象的轉折〉,《新史學》31卷2期(2020,臺北)。
  • 〈群島視野下的多年期計畫攻略〉,《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3卷4期(2022,臺北)。

獎項 编辑

  • 國立政治大學107學年度學術研究特優獎:林美香教授[9]
  • 第八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4]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