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城臺灣清治時期於今天桃園市桃園區,以景福宮為中心興建的民修城池[1]。於嘉慶年間興建土城,道光年間改築石城[1]。道光時的桃園城,範圍大約是春日路、成功路、三民路三段所圍成的範圍[1][2],相當於桃園區的文昌、文化、民生、長美、中和、北門等里[3]。另說桃園城東界到東門溪(今加蓋為東門綠園),西邊到西廟一帶,北界到桃源街附近的北門口,南界到中正路115巷、102巷一帶[4]:53

桃園城在臺灣日治時期時遭到拆除,原本的城內地區稱為「舊街」,而桃園城到桃園車站之間的街區則稱為「新街」[1]

沿革 编辑

發展背景 编辑

今桃園區曾是凱達格蘭族南崁社的勢力範圍,約到清雍正、乾隆年間開始有漢人移民進入[註 1][3]。由於當時該地長滿茅草,如虎傷人,故聚落命名為「虎茅莊」[1][3]。後來虎茅莊約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因為與龜崙社原住民密切交易,人口聚集,開始有了店鋪街道[3]。此外由於官道的經過[註 2],使得虎茅莊(桃仔園[註 3])的發展更加繁榮[3]

而隨著聚落發展,桃仔園一帶發展出以開基福德祠(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為頂點,由公館頭街(今民生路)、桃仔園街(今中山路)組成的丁字型幹道為中心的聚落型態[3]

築城 编辑

嘉慶十一年(1806年)桃仔園北邊的南崁、龜崙口一帶發生漳泉械鬥(泉州方取勝[2]),波及到當時以漳州裔為主的桃仔園聚落,店屋多半被燒毀[4]:53。為了強化防禦,嘉慶十四年(1809年),桃仔園聚落開始興築土城,之後城內也興建了「三快外館」[註 4]、景福宮等衙署與廟宇[3][4]:53。景福宮南邊後來發展出了新的街市,稱為「長南街」,即現在的中正路[3]

後來因為仍有械鬥事件,道光十四年(1834年)桃園城改建為石城[3][4]:53[2]。另據說築城經費是由當地富商姚蓋友所捐[4]:53[2]。改建後的桃園城有四座城門,可通往今天的大溪(南門)、南崁(北門)、新竹(西門)、臺北(東門)等地[3]。而到了光緒末年,城內又發展出武陵街、長美街、公館街等街道[3]

拆除 编辑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後,為了擴大城市發展範圍進行了「市區改正」[3]。桃園城的城牆在明治卅七年(1904年)被拆除,並在城南開發「新街」(中山路以南到桃園車站之間的區域)[3]

宗教信仰 编辑

 
桃園西廟

桃園城以桃園景福宮為信仰中心,該廟被稱為「大廟」,周邊市街則稱為「大廟口」[3]。另外在四城門也發展出了各自的土地公信仰[4]:51。北門土地公是中和里保德祠、東門土地公為民生里的厚德福德祠(亦有認為是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南門是南華里的鎮南宮、西門則是長美里的元德宮[4]:56

城內還有西廟(供奉觀世音菩薩)[4]:51文昌宮、關帝廟[註 5]、鴻福巖(今鴻福寺)[註 6]等廟宇[3]

註釋 编辑

  1. ^ 乾隆二年(1737年)有廣東籍墾首薛啓隆從臺灣府城一帶(今臺南市)北上到桃園地區開墾[1][4]:45。他所率領的閩粵移民屯墾的的範圍東到龜崙嶺(龜山),西到崁仔腳(內壢),北到南崁,南到霄裡(八德區[4]:50、51
  2. ^ 雍正十一年(1733年)龜崙嶺道是竹塹城新莊的要道(中間途經桃仔園),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道,更了縮短交通時間[3]
  3. ^ 據說是後來漳泉移民來此居住時,當地已變成桃樹成林的樣貌,故將地名改成「桃仔園」[4]:45
  4. ^ 是總理地方治安與協調公共事務的衙署,掌管桃澗堡海山堡[3]
  5. ^ 徐氏家族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於公館頭街南段[3]
  6. ^ 林氏家族於道光廿八年(1848年)建於公館頭街南段[3]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張志遠. 《台灣的古城》.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09: 頁76-77. ISBN 978-986-6731-00-6. 
  2. ^ 2.0 2.1 2.2 2.3 戴震宇. 《圖說台灣古城史 烽火三百年的台灣築城歷史與砲台滄桑》. 遠足文化. 2014-02: 頁177. ISBN 978-986-5787-27-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郭大玄. 〈地方的書寫:桃園區空間關係與城市地景的轉化〉. 《桃園文獻》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17-03-31, (第三期): 頁43-78. ISSN 2414-7729.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王雅慧、許麗芩、黃進仕 撰文. 《桃氣神仙里長伯──桃園市土地公文化故事》. 桃園市公所. 2009-07. ISBN 978-986-01-8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