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上帝廟

坐标22°55′02″N 120°16′49″E / 22.91735°N 120.28038°E / 22.91735; 120.28038

武當山上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歸仁區武東里,主祀玄天上帝,又稱武當山廟,過去是角帶圍13庄所共同奉祀的大廟,現在的轄境大約是歸仁的大潭、武東二里[1][2][3]。廟方沿革宣稱該廟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但也有人認為明中葉來臺活動的漢人不多,且大多在沿海活動,對此說法表示有待商榷[1][2]

武當山上帝廟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歸仁區武東里武東二街42巷200號
主神玄天上帝
建立时间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1]
地圖
地圖
武當山上帝廟正殿

廟之西北有一童子軍廟,廟中供奉的童子軍元帥據說是過去與玄天上帝爭地的「囝仔仙」[1][2]

沿革 编辑

 
「威靈赫耀」匾(1762年)
 
「神超海宇」匾(1859年)
 
「示我周行」匾(1893年)

立廟由來 编辑

根據廟中的〈武當山上帝廟沿革〉碑,該廟是分香自湖北武當山紫霄殿,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4]。《南瀛神明傳說誌》一書對此說法表示當時漢人來臺人數不多,且多在沿海地區活動,此一創建年代仍有待商榷[2]。《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則寫說另有說法認為該廟是創建於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而廟中仍有乾隆廿七年(1762年)時的古匾[1][3]。又《南瀛王船誌》一書除乾隆廿五年(1760年)之說外,也寫說有建於明鄭時期的說法[3]

而傳說當年玄天上帝看眾此寶地要建廟時,有一在此成仙的牧童與之爭地,經大崗山觀音菩薩調停,才替牧童在上帝廟後方的「牛奶堀(窟)」蓋童子軍廟供奉[1][2]

發展 编辑

武當山上帝廟所在的地方在明鄭時期是崇德里角帶圍,隨著人口漸多,雍正二年(1724年)左右崇德里分成崇德東里崇德西里[2]。角帶圍一地有13個聚落,分別是大潭、過潭仔、富爺(府衙)、林仔邊、溝仔尾、公館仔、林墘、大苓、窩仔底、榕仔腳、刣豬厝(上帝廟所在地)、圍仔內、埤仔口,上帝廟即是這13庄共同祭祀的大廟[1][2][3]。但是到了現代,這些聚落大多敗庄消失,現在只剩大潭、刣豬厝、林仔邊、窩仔底4庄存在[1][2][3]

該廟在乾隆年間[註 1]重修過一次,之後在咸豐九年(1859年)與日明治廿八年(1896年)也重修過[5]。而當前廟況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改建後的樣子,建築風格仍有古味[1][3]

傳說 编辑

相傳過去武當山上帝廟有舉辦王醮的習俗,但在某次要將王船運到二贊行溪(二仁溪)火化(一說是要放流[3])時,在埤仔口被一個乞丐[註 2]擋住路[2]。群眾看乞丐擋住心生不滿,竟將乞丐打死,結果據說王船突然變重搬不走,群眾權宜之下只好在埤仔口火化王船[2]。另一說是該名乞丐在王醮時入庄與居民發生衝突而被打死,導致與他有「兄弟」之稱的「客王」(巡狩王爺)不滿,結果王船在運往溪邊時,在埤仔口停下且自行發火[3]

據說埤仔口此後諸事不寧,因而敗庄,而後角帶圍各庄也被波及,接連敗庄,最後只剩下4庄[2]。而對於角帶圍各庄衰敗的原因,除民間傳說是遭逢惡運之外,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發生瘟疫之故[2]。而在此之後武當山上帝廟也沒有再舉辦王醮[3]

註釋 编辑

  1. ^ 《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寫說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5]
  2. ^ 一說是該名乞丐俗稱「狀元公」[3],另一說是這名乞丐來自「狀元府」[2]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張溪南、黄明漢.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61、262. ISBN 978-986-03-9420-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許書銘、簡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臺南縣政府. 2010-06: 頁321-325. ISBN 978-986-02-3581-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黃文博. 《南瀛王船誌》. 臺南縣文化局. 2000-02: 頁331─347. ISBN 957-02-5454-8. 
  4. ^ 〈武當山上帝廟沿革〉碑. 2003
  5. ^ 5.0 5.1 簡辰全. 《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 臺南縣政府. 2010-12: 頁163. ISBN 978-986-02-6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