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 (孙吴)
(重定向自永安 (东吴))
永安(258年十月—264年七月)是三国时期孫吳皇帝吳景帝孫休的年号,共计7年。[1]年號含義為企盼政局穩定。[2]
永安
| ||
政权 | 孫吳 | |
君主 | 吳景帝孫休 | |
历时 | 7年 | |
![]()
|
---|
改元 编辑
大事記 编辑
紀年農曆對照表 编辑
公元 | 干支 | 紀年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閏月 |
---|---|---|---|---|---|---|---|---|---|---|---|---|---|---|---|
258年 | 戊寅 | 永安元年 | 壬戌(大) 11/13 |
壬辰(小) 12/13 |
辛酉(大) 259/1/11 |
— | |||||||||
259年 | 己卯 | 永安二年 | 辛卯(小) 2/10 |
庚申(大) 3/11 |
庚寅(小) 4/10 |
己未(大) 5/9 |
己丑(小) 6/8 |
戊午(大) 7/7 |
戊子(大) 8/6 |
戊午(小) 9/5 |
丁亥(大) 10/4 |
丁巳(小) 11/3 |
丙戌(大) 12/1 |
丙辰(小) 260/1/1 |
— |
260年 | 庚辰 | 永安三年 | 乙酉(大) 1/30 |
乙卯(小) 2/29 |
甲申(大) 3/29 |
甲寅(小) 4/28 |
癸未(大) 5/27 |
癸丑(小) 6/26 |
壬午(大) 7/25 |
辛巳(大) 9/22 |
辛亥(小) 10/22 |
庚辰(大) 11/20 |
庚戌(大) 12/20 |
庚辰(小) 261/1/19 |
七壬子(小) 8/24 |
261年 | 辛巳 | 永安四年 | 己酉(大) 2/17 |
己卯(小) 3/19 |
戊申(大) 4/17 |
戊寅(小) 5/17 |
丁未(大) 6/15 |
丁丑(小) 7/15 |
丙午(大) 8/13 |
丙子(小) 9/12 |
乙巳(大) 10/11 |
乙亥(小) 11/10 |
甲辰(大) 12/9 |
甲戌(小) 262/1/8 |
— |
262年 | 壬午 | 永安五年 | 癸卯(大) 2/6 |
癸酉(小) 3/8 |
壬寅(大) 4/6 |
壬申(大) 5/6 |
壬寅(小) 6/5 |
辛未(大) 7/4 |
辛丑(小) 8/3 |
庚午(大) 9/1 |
庚子(小) 10/1 |
己巳(大) 10/30 |
己亥(小) 11/29 |
戊辰(大) 12/28 |
— |
263年 | 癸未 | 永安六年 | 戊戌(小) 1/27 |
丁卯(大) 2/25 |
丁酉(小) 3/27 |
丙申(小) 5/25 |
乙丑(大) 6/23 |
乙未(大) 7/23 |
乙丑(小) 8/22 |
甲午(大) 9/20 |
甲子(小) 10/20 |
癸巳(大) 11/18 |
癸亥(小) 12/18 |
壬辰(大) 264/1/16 |
三丙寅(大) 4/25 |
264年 | 甲申 | 永安七年 | 壬戌(小) 2/15 |
辛卯(大) 3/15 |
辛酉(小) 4/14 |
庚寅(大) 5/13 |
庚申(小) 6/12 |
己丑(大) 7/11 |
己未(小) 8/10 |
戊子(大) 9/8 |
— |
永安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
曹魏 | 甘露三年 | 四年 | 五年 景元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咸熙元年 |
蜀汉 | 景耀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炎兴元年 |
参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第18頁。
- ^ 魏斌:孫吳年號與符瑞問題 (PDF). 國家圖書館. 2023-01-25 [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5) (中文).
- ^ 3.0 3.1 3.2 3.3 陳壽. 吳志孫休傳. 维基文库.「(太平三年十月)己卯,休至,望便殿止住,使孫楷先見恩。楷還,休乘輦進,群臣再拜稱臣。……綝以兵千人迎於半野,拜于道側,休下車答拜。即日,御正殿,大赦,改元。是歲,於魏甘露三年也。……(永安七年七月)癸未,休薨。」
- ^ 4.0 4.1 4.2 許嵩. 建康實錄後主. 维基文库.「〔永安〕七年八月,景帝崩。……庚寅,即皇帝位,改元興元年。」
- ^ 5.0 5.1 5.2 許嵩. 建康實錄景皇帝. 维基文库.「〔太平三年十月〕己卯,帝至,……乃受璽綬,即帝位。百官以次奉引,帝就乘輿,群臣陪位,孫綝迎於土山之半野,拜於道左,帝下車答拜。即日,入宮御正殿,大赦,改元為永安元年。……(永安七年)八月癸未,帝遇疾,口不能言,手書呼丞相濮陽興入,令太子𩅦出拜丞相,帝把興臂指𩅦託之。丙戌,帝崩於內殿。」
- ^ 司馬光. 資治通鑑魏紀九. 维基文库.「〔甘露三年〕九月,戊午,綝夜以兵襲尚,執之,遣弟恩殺劉承於蒼龍門外,比明,遂圍宮。……廢吳主為會稽王。……冬,十月,……綝命弟恩行丞相事,率百僚以乘輿法駕迎琅邪王於永昌亭。……己卯,王至便殿,止東廂。孫恩奉上璽符,王三讓,乃受。群臣以次奉引,王就乘輿,百官陪位。綝以兵千人迎於半野,拜于道側;王下車答拜。即日,御正殿,大赦,改元永安。」
- ^ 7.0 7.1 陳壽. 吳志孫皓傳. 维基文库.「(永安七年七月)遂迎立皓,時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歲,於魏咸熙元年也。」
- ^ 8.0 8.1 司馬光. 資治通鑑魏紀十. 维基文库.「〔咸熙元年七月〕癸未,吳主殂,諡曰景帝。群臣尊朱皇后為皇太后。吳人以蜀初亡,交趾攜叛,國內恐懼,欲得長君。……於是遂迎立晧,改元元興,大赦。」
深入閱讀 编辑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 鄧洪波. 東亞歷史年表.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 2005年3月 [2021-11-26]. ISBN 978986000518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25).
前一年號: 太平 |
東吳年号 258年-264年 |
下一年號: 元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