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殘餘物(英語:speleogen)是岩溶系統中的一種地質結構,經由溶解基岩而形成。 當雨水從大氣中落下時,它會吸收二氧化碳,當它穿過土壤中的有機物質時會吸收更多。 隨著水流過碳酸鈣基岩中的節理和裂縫,基岩發生溶解,留下的基岩體是洞穴殘餘物。 這個在洞穴發生的地質過程是導洞穴沉積物的原因[1]

西弗吉尼亞洞穴中的洞穴殘餘物

美國將洞穴殘餘物定義為“基岩被部分浮雕成的任何型體,坐落於洞穴或熔岩管的牆壁、天花板和地板上,包括連管、扇貝、曲流壁龕、岩石形態和岩石垂飾等[2]


洞穴殘餘物是碳酸鹽岩的不規則形體,是通過滴水或流水溶蝕基岩形成的。洞穴原中的基岩。其化學成分和結構是不均勻的。因此,溶解度較低的岩石比相鄰的可溶性較高的岩石溶解得慢。不同速度的溶蝕往往造成牆壁和天花板上的突出浮雕[3]

參考文獻 编辑

  1. ^ Ford, Derek. "Karst hydrology and geomorphology" (PDF). wordpress.com.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 ^ U.S. Code Title 16, Conservation; Chapter 63, Federal Cave Resources Protection § 4302".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rnell University Law School.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11.
  3. ^ Alpha, Tan Rho; Galloway, John; Tinsley, John. "Karst topography" (PDF). www.pubs.usgs.gov. US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