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攝
特摄(日语:特撮/とくさつ Tokusatsu),全称特殊摄影(日语:特殊撮影),一般指代摄影技术方面或影片。在摄影技术方面,它是特殊技术的一部分(特效)。在影片方面,亦是指使用大量特效的真人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片类型。
特摄片通常以科幻、奇幻或恐怖为题材来制作,不过有时其他类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也可算作特摄。最受欢迎的怪兽特摄电影包括,如《哥斯拉》和《加美拉》系列电影;超级英雄电视包括,如《假面骑士》和《金属英雄》系列;还有像机甲剧的包括,如《机械巨神》和《熔岩大使》。还有些结合了这些亚种的特摄电视剧,例如《奥特曼》和《超级战队》系列。
特摄是最受日本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尽管基于特摄特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如《哥斯拉》或《超级战队》都很受欢迎,但只有一小部分特摄电影和电视节目在亚洲以外的地方广为人知。
日本特摄作品可以分为多个种类,各种类的特点如下:
1. 大怪兽电影:这是日本特摄的最早形式,以大怪兽为主角,讲述怪兽与人类之间的战斗和冒险故事。特点是视觉效果精美,怪兽造型叫人惊艳,情节虚构性强。代表作品有《哥斯拉》、《超人怪兽大战》等。
2. 特摄剧集:这是日本特摄的代表形式,讲述特种机器人或卡通形象角色与邪恶势力之间的战斗和成长故事。特点是视觉效果较为真实,配乐魔性,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丰富、持久性强。代表作品有《奥特曼》、《假面骑士》等。
3. 特摄电影:这类作品通常是以特别剧场版的形式推出,与集数有限、剧情完整的特摄剧集不同,特摄电影更注重视觉效果和剧情折叠,常以一部电影包含几部小故事的形式呈现。代表作品有《机器人大战劇場版》、《仮面ライダーシリーズ劇場版》等[來源請求]。
4. 泛特摄作品:此类作品没有明显的特摄元素,而是在CG或特效技术上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攻壳特工队》、《進撃の巨人》等。
5. 独立特摄:这是比较小众的一类特摄作品,通常由独立制片人、拍摄者或爱好者完成,在特效、美术、造型等方面往往具有自己风格,有时甚至不受限于特摄剧集或大怪兽电影的传统思维。代表作品有《機巧戦記ダンクーガノヴァ》、《少女探偵 魔法のスパイル》等[來源請求]。
以上是日本特摄几种主要的类型,每个类型各有特色,适合不同的观众群体。
名词解释编辑
解说编辑
特摄原本是特殊摄影,或被称为“诡计”拍摄的“技术”综合缩写,在日本,被称为“特摄作品”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已经发展到很大的类型了,其中特摄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制作的作品群则也被统称为“特摄”。[1][注释 1]另外,现在这个词也被用作指代旧时代作品群以及指代当时盛行的“特摄英雄”等部分作品群的通称。
作为摄影技术、特殊效果的“特摄”,电影创生时便开始存在,乔治·梅里爱和其他英国的制作人员在拍摄时的操作,运用了高速、微速度来拍摄,制作出了人或物看起来消失了的东西等,在《火车大劫案》(1903年)中,尝试合成影像等,制作了“实际上不存在的影像”。另外,缩小了微型实物的拍摄等技术,长久以来发展了特摄技术同时也被用作电影发展,如:恐龙等出现的《遗失的世界》(1925年),可以说是当时特摄电影的集大成者;之后的《金刚》(1933年)同时也将特摄电影推广到了社会。[2]
1949年至1981年,有许多由手工制作的怪兽和微缩造型物等制作的特摄电影,它提高了好莱坞电影的特效人气。作为20世纪特效电影界的先锋,引领者的特摄导演雷·哈利豪森对《哥斯拉》《星球大战》等后来的特效作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3][4]
哈利·豪森创造的用于特殊影像的特殊效果,成为了今天各种各样的特摄影像的源头。[5]
历史编辑
特殊摄影起源早期的日本戏剧,尤其是歌舞伎(动作和打斗场景)和文乐,后者利用了一些特殊效果,尤其是木偶戏。
“特摄”这个词本身,为了便于说明“特效”,从1958年左右开始被日本媒体所使用。[6]并在第一次怪兽热潮(怪獣ブーム,Monster Boom)时完全固定下来。[1]
虽然庵野秀明将特摄导演圆谷英二评价为特摄事实上的祖先。[7][8],但在圆谷将作品以前特技摄影等已经存在,如圆谷的老师枝正义郎在战前时期制作了使用合成和微缩的摄影手法的作品,如:1917年《西游记》、1934年《大佛廻国·中京篇》等。后圆谷在受前面提到的海外特摄电影《金刚》之类的影响下,研究了特摄怪兽电影等,在1950年代以后,特摄电影作为日本独有的影像技术发展起来,用尺贯法制作的微缩模型被使用,对影像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很多影响[1]。
特效艺术家(The special-effects artist)圆谷英二和本多猪四郎作为1954年的《哥斯拉》电影背后的驱动力。其中圆谷受美国类型电影(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金刚》)主要内容的技术影响,比如所谓的动物装——使用一个穿着异服的人来扮演一个巨大的怪物——结合了微型模型和缩小的城市场景的使用。电影《哥斯拉》也影响了日本科幻、奇幻和电影的格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日本视角,而这种类型的电影通常由美国电影主导。[9]《哥斯拉》开创了日本怪兽题材电影的先河,加上超人力霸王出現後推波助瀾,在1966年形成了「第一次怪兽热潮」。几十年来,怪兽题材电影一直广受欢迎,而《哥斯拉》《加美拉》和《王者基多拉》等电影角色引领了这一市场。[10]
不過在1957年時,因為受到美國連續電影《超人》(Superman serial) 的影響,新东宝制作了第一部以超级英雄为主角的系列电影:《超级巨人》(スーパージャイアンツ『鋼鉄の巨人』, Super Giant)。Super Giant與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的成功,逐渐造成了兒童喜好的轉移,到了1971年隨著假面骑士誕生,迎來了第二次怪獸熱潮(又稱為「變身熱潮」,変身ブーム)。主角不再是巨大外星人和怪獸,而是带着面具的等身大英雄與怪人,他们對特摄世界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8年2月24日川内康范也跟随特摄的成功推出了都是由年轻的千叶真一主演的《月光假面》《七色假面》之类的等身英雄电视连续剧,《七色假面》是以剧场公开为前提,35毫米胶片拍摄的,拍摄费用是一个500万日元,作为当时的电视节目,这是以破格的金额所制作的。[11]这也是众多电视剧中第一部超级英雄电视剧,也是最受欢迎的特摄类型之一。[12]在《新 七色假面》中,千叶真一从波岛进手中接过了主人公的角色,他展示了在器材体操中培养出来的动作,他的演技对后来制作的以变身英雄为题材的特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1][13]
1965年则创立了主要负责东映作品特摄部分的株式会社“特摄研究所”,1966年播出了以“空想特摄系列”为名的圆谷制作的《奥特曼》[1]
这些原创作品早于第一部彩色电视连续剧《熔岩大使》和《奥特曼》,它们开创了巨人英雄题材的先河,其中正常大小的主角变得更大,以对抗相对同样大的怪物。[14]包括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特摄超级英雄电视剧《假面骑士》(1971),《彩虹化身侠》(1972),《超级战队》(1975),《蜘蛛人》(1978)。
“特摄电影”(特撮映画)、“特摄片”(特撮もの)等词语在1980年代以前经常被使用,它不分对象和类型,都是使用“特殊摄影”的作品的意思。在胶片摄影时代(1835年-1888年开始发展胶片),使用正式的特殊摄影的电影和电视剧非常罕见,需要很高的技术和庞大的预算。此外,纪录片节目有时也需要使用特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利用计算机图形学(CG)的数字技术的视觉效果技术开始普及。因此,在日本,“特摄”不是特效主体的作品的意思,而是过去的特摄作品或汲取其精华的作品的意义上使用“特摄”的情况下变多。在上述数字技术的摄影变得十分实用、普遍的2000年以后,“特摄”一词也被用于微缩摄影效果、实用性效果、异服人物摄影等模拟技术、作品的意义上。但是,将以往的特摄(传统特效)作为旧式的手法(或作品),作为否定的意义使用的场面也增加了。[1]
与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成正比,迄今为止被培养的“特摄技术”的摄影急剧减少,“特摄作品”的面貌也在改变,到了2010年,作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要求保护的呼声高涨。[1][7]2012年(平成24年),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企划展“馆长 庵野秀明特摄博物馆”举办了日本全国巡回,同时文化厅的振兴方案“媒体艺术信息据点、财团构建事业”的一个环节实施的“特摄的调查报告书”日本在2013年(平成25年)5月公开。
参考文献编辑
- 注释
- 来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成24年度メディア芸術情報拠点・コンソーシアム構築事業 日本特撮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13年5月(メディア芸術カレントコンテンツ)
- ^ 特殊撮影[永久失效連結] - Yahoo!百科全书(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学馆)(2013年11月7日阅览)
- ^ 【讣告】特摄大师雷·哈瑞豪森逝世。对哥斯拉、卢卡斯、皮克斯的巨大影响. DDN JAPAN. 2013-05-08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特摄电影大师雷·哈瑞豪森逝世. 电影.com. 2013-05-08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追悼上映的PFF海外特摄的3部名作从辛多巴特到阿尔戈. アニメ!アニメ!. 2013-09-07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宇宙船 (雑誌)vol41』「古今特撮映画の散歩道木偶戏。」竹内博
- ^ 7.0 7.1 展覧会紹介ーはじめ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在馆长庵野秀明特摄博物馆迷你模型中看到的昭和平成之技(2013年)
- ^ 特撮のミカ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万代频道
- ^ 千禧一代的怪物:日本玩具和全球想象力, pp. 47–8. ISBN 0-520-24565-2
- ^ Meet Godzilla. ISBN 1-4042-0269-2
- ^ 11.0 11.1 全怪獣怪人 上巻. 勁文社. 1990-03-24: pp.48 – 49. ISBN 4-7669-0962-3. C0676.
- ^ Japan Pop!: Inside the World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p. 262 ISBN 0-7656-0560-0
- ^ 竹书房 / イオン編 (编). 在电视和剧场初次亮相的七色假面. 超人画报国产虚构英雄40年的历程. 竹书房. 1995-11-30: 42 – 43. ISBN 4-88475-874-9. C0076.
- ^ Porter, Hal. The Actors: an image of the new Japan, pg. 168 ISBN 0-207-95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