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派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1年3月19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3月19日) |
教史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 · 辽朝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治陕甘回乱 · 云南回变 1911年至今 · 沙甸事件 |
教派 |
格底目 · 依赫瓦尼 · 赛来菲耶 · 西道堂 |
人物 |
白寿彝 · 包尔汉 · 陈广元 陈克礼 · 陈裕菁 · 傅统先 哈再孜 · 胡登洲 · 姬觉弥 · 金吉堂 李铁铮 · 林松 · 刘锦标 · 刘智 马德新 · 马哈什 · 马坚 马联元 · 马邻翼 · 马松亭 · 马注 买买提 · 木罕买提 · 穆萨 · 纳赛尔 纳忠 · 祁靜一 · 庞士谦 · 萨阿德 沙比提 · 沈遐熙 · 时子周 · 索图克 仝道章 · 王浩然 · 王岱舆 · 王友三 王静斋 · 伍特公 · 伍遵契 · 馬來遲 夏木西丁 · 杨敬修 · 伊本 · 玉素甫 张杰 · 张中 · 周仲羲 · 安士伟 |
文化教育 |
汉文《古兰经》 维吾尔文《古兰经》 哈萨克文《古兰经》 古兰经善本 · 汉克塔布 · 清真寺 |
组织 |
中国回教俱进会 |
人文地理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宁夏 |
人口 |
回族 · 維吾爾族 · 哈萨克族 · 东乡族 |
白山派(Aqtāghlïq),是叶尔羌汗国納克什班迪教團的一个分支。白山派最初发展于撒马尔罕一地。“白山派”在十八世紀出現,又叫“白帽派”、“白帽回子”。
叶尔羌汗国统治时期,他们与黑山派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其中黑山派受哈薩克汗国支持)。后来阿帕克和卓在达赖与准噶尔干预下回新疆辦理回務,后被黑山派驱逐。阿帕克和卓后裔被囚禁在伊犁。准噶尔部灭亡后,阿帕克和卓之孙波罗尼都、霍集占被清朝释放,不久发动了大小和卓之乱,最后为清朝军队所平息。
白山派的歷代和卓编辑
- 瑪哈圖木·阿雜木(مخدوم اعظم,Makhdum-i-Azam)
- 瑪木特·額敏(محمد امین,Khoja Muhammad Amin),又稱伊善·卡蘭( ایشان کلاں ,Ishan-i-Kalān)
- 瑪木特·玉素布(محمد یوسف,Khoja Muhammad Yusuf)
- 伊達雅圖勒拉(حدایت اللہ,Khoja Hidāyatullah),又稱阿巴和卓(آفاق خواجہ,Afaq Khoja)
- 雅雅和卓(خواجہ یحیی ,Khoja Yahya),又稱Khan Khojan(خان خواجہ جان)
- Khoja Akbash(خواجہ اکباش)
- Khoja Ahmed(خواجہ احمد)
- 空位期 1720-1758
- 波罗尼都(خواجہ برہان الدین,Khoja Burhan-ud-din) 1758
- 空位期 1758-1816
- 張格爾(سید جہانگیر سلطان,Syed Jahangir Sultan) 1825-1868
- 玉素普(خواجہ یوسف,Yusuf Khoja) 1830
- Zuhur-ud-din(ظہور الدین)? 教派不詳 1832-1846
- 伊山汗(خواجہ ایشان خان ,Eshan Khan Khoja) 1846
- Ahmed Wang(احمد وانگ)? 教派不詳 1846-1857
- 倭里罕(خواجہ ولی خان,Khoja Wali Khan) 1857年5月-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