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8月9日) |
秦腔發源於1807年的清代陝西,[1]是漢語中原官話的戏曲曲种。秦腔特色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聲)和乱弹,而梆子腔屬所謂四大声腔。陝西歷史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戲曲先後被冠稱「秦腔」,歷史更悠久的那一種在後來易名「汉调二簧」,汉调二簧與本條目的秦腔毫無關係。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全國的戲曲社廣受批鬥,秦腔大受打擊,如今殘存於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秦腔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陕西省,甘肃省秦剧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分类 | 传统戏剧 |
序号 | 160 |
编号项目 | IV-16 |
登录 | 2006年 |
历史编辑
年代考證编辑
目前對秦腔的斷代的共識,源自程砚秋在1950年代實地訪談秦腔藝人而得出的結論。程砚秋寫道:「1780年前的秦腔,和1807年后的秦腔,虽然都是叫秦腔,但是并非一种秦腔,也就是说,有两种戏剧,前后都曾盛行于西北,于是都被称作秦腔。」[1]棗文壽基於程砚秋的證據,進一步指出“後秦腔即现今流行西北地区的梆子秦腔;而前秦腔则被当地称作汉调二黄、 土二黄”。[1]另外,有些學者昩於把幾種不同的陝西戲曲都當作是一種秦腔,而得出秦腔源自秦朝的謬論,此說的代表人是1949年王绍猷《秦腔记闻》:「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1]
發展史编辑
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熟。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直接影响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1912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成立,易俗社亦成立於西安,专演秦腔,锐意改革,推出众多新剧,并吸收京剧等剧种的方法,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全國的戲曲社廣受批鬥,秦腔大受打擊,如今殘存於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標準音编辑
特点编辑
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著名演员编辑
经典剧目编辑
被記錄過的秦腔剧目超过10000本,居中国300多剧种之首,但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约3000至4000部,完整剧目不过2000千多部,多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以及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现代戏。
经典电影剧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1.0 1.1 1.2 1.3 郭红军. 建国以来秦腔源流研究述评 (PDF).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007, (1): 33-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3-20).
- ^ 陕西建立方言数据库 海选方言发音人. 腾讯新闻——轉自华商报. 2015-06-22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参见编辑
- 《秦腔_(小说)》,2005年贾平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