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德國真遠,或稱「稻國立真遠」,是一迷因產下的臺灣流行語,分別取一字作諧音代表五間臺南市嘉義縣的私立大專院校稻江立德(現康寧大學)、興國(現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真理(麻豆校區)致遠(現首府大學),而最早的德是指宏國德霖科技大學而後媒體改為立德大學,而這個諧音是起源於1999年後部分學校改制為大學,台北車站補習街因而甚傳的流行語。[1][2]隨後甚有延伸為「到德國義大利真遠」,加入高雄市以及新竹縣義守大學大華科技大學宏國德霖科技大學(或是樹德科技大學)。

截至2021年,稻江、原立德校區、真理麻豆校區已經停招。

2022年,致遠(當時為首府大學)宣布停辦。媒體宣稱稻德國真遠皆以停辦或轉型,走入歷史。[3]

含義 编辑

「稻德國真遠」五字代表五所長期招生困難的大專院校,也代表其入學考試錄取分數極低,並且地處窮鄉僻壤,因而可謂「到國立(入學成績)真遠」。

起因 编辑

台灣數個民間團體於1994年4月10日發起「410教改大遊行」活動,並成立410教改聯盟持續推動台灣教育改革,引起社會各界廣大迴響。其提出的四項訴求分別為:

  • 落實小班小校
  • 廣設高中大學
  • 推動教育現代化
  • 制定教育基本法

往後數年台灣國內大學數量大幅增加。由立德管理學院升格的立德大學,於2008年升格大學的一次招生中,曾經錄取一名於大學指考中僅獲7.69分的應考生至資源環境學系就讀學士學位課程,廣受社會嘩然[4],自此「7分上大學」成為台灣熱門話題。翌年該校系更已經停收高中畢業生,並更名為「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供在職人士就讀。

少子化 编辑

發行《大學問》的德岏科技創意執行長魏佳卉指出,統測只13萬名考生,卻4,500多個科系可選填,就算全上榜,一個科系也招不到30人,最終面臨後段私校陸續停招或停辦。[5]

結束 编辑

創立於2000年的興國管理學院,2015年由中信集團接手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註冊率接近100%,是5校中唯一轉型成功。真理大學台南校區於在2019年舉辦最後一屆畢業典禮後不再招生。立德大學於2010年與康寧護專合併為康寧大學,2020年台南校區宣部停招。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在2020年宣布停招、停辦,2021年7月31日走入歷史;2010年升格改名為台灣首府大學致遠管理學院,則因少子化衝擊、註冊率低迷,於2022年宣布停辦。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