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註 1][註 2],又稱撮箕糞箕,也可叫畚斗,古名,是以竹子、草繩編成的盛物器具,原义为当作筛箩去除糠秕的器具,但也可用來盛土石、草、菜等或用來挑堆肥来撒播,因此又稱「糞箕」,使用方法可用扁擔挑運或以兩手握簸箕搬運。在農業社會中扮演重要的生活器具。形狀從上方看起來形成英文字母"U"字形,前面部分平坦,後面成拱形向內凹結構,具有很大的深度,此結構使穀物容易灌入。

竹製簸箕
讓-弗朗索瓦·米勒所繪用簸箕篩去榖糠的情形


备注编辑

  1. ^ “簸”按《说文》“簸,扬米去糠也。”“簸”字由“箕”与“皮”组成,从箕,皮声;表示用箕箩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畚”按《漢典》作名詞是“撮土器”的意思;作動詞是“用箕之类装东西”,如畚泥土。簸箕与畚箕不宜指同一器具,唯现今拍卖网上常混用。
  2. ^ 注意:畚箕(拼音:běnjī)指的是用來盛塵土、垃圾的器具。[2]

参考编辑

  1. ^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o=djbdic&searchid=Z00000000251 (请见词典图示)
  2. ^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o=djbdic&searchid=Z00000001102 (请见词典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