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加里宁
苏联政治人物(1875—1946)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俄語: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蘇聯政治人物、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的国家元首。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 ||||||||||
---|---|---|---|---|---|---|---|---|---|---|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
任期 1922年12月30日—1946年3月19日 | ||||||||||
副职 | 尼古拉·施万尼克 | |||||||||
领袖 | 约瑟夫·斯大林(党总书记) | |||||||||
前任 | 首任 | |||||||||
继任 | 尼古拉·施万尼克 | |||||||||
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 ||||||||||
任期 1919年3月30日—1938年7月15日 | ||||||||||
前任 | 米哈伊尔·弗拉基米尔 (代理) | |||||||||
继任 | 阿列克谢·巴达耶夫 | |||||||||
政治局的正式成员 | ||||||||||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46年6月3日 | ||||||||||
联共(布)中央组织局成员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24年6月2日 | ||||||||||
政治局的候选成员 | ||||||||||
任期 1919年3月25日—1926年1月1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特維爾省卡申区 | 1875年11月19日|||||||||
逝世 | 1946年6月3日 苏联蘇俄莫斯科 | (70歲)|||||||||
民族 | 俄罗斯人 | |||||||||
国籍 | 苏联 | |||||||||
政党 | 布尔什维克 | |||||||||
配偶 | 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罗博格卡琳尼娜 | |||||||||
职业 | 公务员 | |||||||||
获奖 |
| |||||||||
签名 |
生平
编辑加里寧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特維爾省,為農家子弟,年輕時曾受僱於地主。後來前往聖彼得堡的炮兵工廠工作,並且於1891年參與革命運動;1898年加入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後來加里寧加入列寧的布爾什維克,並且之後有好幾次被俄羅斯帝國政府逮捕與脫逃的紀錄。
十月革命之後,1919年加里寧成為俄国共產黨(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員;同年三月,加里寧成為俄羅斯最高苏维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等同於當時的國家元首;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之後,加里寧成為苏联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最高苏维埃改組之後,加里寧成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到1946年過世為止都保有這個地位。1925年開始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加里寧與列寧一樣都是相當關心勞工與農民的領導人,常常以國家領導人身份與一般市民接觸並且了解市民的希望,並且展現一個「好爺爺」的風範;在大清洗期間也有不少人寫信給加里寧,而加里寧也常常介入審判,因此救了不少無辜的人。很多人也稱呼加里寧為「親切的祖父加里寧」。但是在对波兰战俘的卡廷大屠殺事件中,加里寧卻也在公文上簽名批准。加里宁本人的妻子也在大清洗期间的1938年被逮捕,并被关押至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里寧於1946年6月3日上午10时05分在莫斯科過世[1]。而蘇聯也將過去屬於德國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
参考文献
编辑前任: 无 |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38-1946 |
继任: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