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井 (嘉義市)
23°28′40.75″N 120°27′16″E / 23.4779861°N 120.45444°E
紅毛井 | |
---|---|
蘭井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嘉義市東區蘭井街83號前 |
建成时间 | 1657年[註 1] |
官方名称 | 紅毛井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歷史遺蹟 |
詳細登錄資料 |
紅毛井位於臺灣嘉義市東區,於2008年12月2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1],為嘉義市內留存最久的古蹟,乃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諸羅山社開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間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註 2],而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井獲選為第63名[3]。
原本紅毛井一帶因此井而設有「蘭井里」,在2010年2月1日時該里與文昌里、鎮南里、祐民里(部份)合併成民族里(因里內有民族國小)[4][5]。此外嘉義市有一條蘭井街,亦是因此井得名,是位於安和街與中山路之間的東西向街道[2]。
沿革
编辑紅毛井又名蘭井,為荷治時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55年首次於諸羅山社派駐專任政務員及牧師後[6],因派駐人員日漸增多,為因應需求及改善水質而於1657年開鑿的大井[7]。井址選定於諸羅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廣場」,廣場附近即為政務員與牧師的房舍群[8]。
而後在明鄭時期曾由鎮守當地的部將吳智武所整修。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諸羅知縣衛克堉因該井井水味美,聞名全縣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日治時期初期,該井依然為當地居民所使用[3]。但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1909年踏查時發現,當時官署已在水井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9]。1928年12月11日,報紙報導紅毛井已被磚石填滿,「穢水差池,以僅見古跡,委之廢墜,殊可惜也」[10]。
二次大戰後,嘉義市長許世賢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紀念[3]。而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時,嘉義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意象鋪面的設計[1]。
交通
编辑- 嘉義市公車66 城隍廟站
其他
编辑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在研究紅毛井相關歷史後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其他地方所開鑿的水井多為圓井,但嘉義紅毛井在日治時期到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整修成圓井前可確知為方井,至於荷蘭時期的紅毛井為圓井或方井則還要再加以調查[11][2]。
相關條目
编辑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紅毛井.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2011-01-27] (中文(臺灣)).[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吳育臻. 《嘉義市志·人文地理志》. 嘉義市政府. 2002: 141、170頁. ISBN 957-01-2591-8.
- ^ 3.0 3.1 3.2 《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二版一刷.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06-30: 118頁. ISBN 957-01-2749-X.
- ^ 嘉市里鄰調整 51個里名消失. 巨報. 2010-03-26 [201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中文(臺灣)).
- ^ 嘉義市東區區公所——民族里.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 ^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頁543及557
- ^ 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頁163及168
- ^ 蔡榮順. 〈諸羅山社紅毛井小考〉. 《臺灣文獻別冊》第44期 (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3-03-31: 2–21頁.
- ^ 台灣踏查日記[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頁569
- ^ [昭和3年12月11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四版]
- ^ 余雪蘭. 〈研究紅毛井 諸羅山歷史補遺〉. 自由時報. 2013-04-24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