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经济

(重定向自緬甸經濟

緬甸是个农业国,超过六成劳动人口从事农业,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森林覆蓋達50%,林區產硬木和貴重柚木工業有碾米、木材、石油開采、小型機械製造、礦產等部門。礦產有石油鋼玉玉石,其中紅寶石翡翠之品質全球最高。

缅甸经济
河船商贩文化
首都商业区
水果市场
神牛節
(上)农村小农经济、(左一)河船商贩文化、(右一)首都商业区、(左下)水果市场、(右下)神牛節观光產業、(底)翡翠市场
货币kyat (MMK)
财政年度4/1 – 3/31
贸易组织
WTO, ASEAN, BIMSTEC
统计数据
GDP$827億美金 (2011 est.)
GDP增长率
5.5% (2013 est.)
人均GDP
$1,300 (2011 est.)
各产业GDP
農業: 43%, 工業: 20.5%, 服務業: 36.6% (2011 est.)
8.9% (2011 est.)
26% (2012)
劳动力
3253萬人(2011 est.)
各产业劳动力
農業: 70%, 工業: 7%, 服務業: 23% (2001)
失业率37% (2012)
主要产业
農產品、木材、銅礦、錫礦、鐵礦, 建築、紡織、天然氣, 翡翠和玉
对外贸易
出口$95億美金 (2011 est.)
出口商品
天然, 木材, 農產品, 魚類, 衣服, 翡翠和玉
主要出口伙伴
 泰國 40.5%
 印度 14.7%
 中国大陆 14.2%
 日本 7.4% (2012 est.)[1]
进口$55億美金 (2011 )
进口商品
石化品, 塑膠, 汽車, 機器, 水泥, 金屬, 石油; 食品, 電子品
主要进口伙伴
 中国大陆 37.0%
 泰國 20.2%
 新加坡 8.7%
 韩国 8.7%
 日本 8.2%
 马来西亚 4.6% (2012 est.)[2]
公共财政
$110億美金 (2012)[3]
收入$20億美金
支出$42億美金 (2011 est.)
经济援助recipient: $1.27億美金 (2001 est.)
$80億美金 (as of January 2013)[4]
主要数据来源: CIA世界概况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数据单位均为美元

概況

编辑

1940年代自英帝國獨立後,緬甸曾是亞洲富國之一,然而,由於軍人任意干涉行政(1960年代开始缅甸式社会主义國有化),甚至建立军政府,扼殺民選制度,導致緬甸人心惶惶、經濟停滯不前,加上又受到國際制裁,至2003年GDP96億美元國民平均GDP僅180美元。緬甸工業相當薄弱,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近幾年一直在1%上下徘徊。緬甸創匯來源少,外債已高達60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只有數億美元。外匯逆差居高不下,緬甸政府根本無力還貸和實施進口替代戰略。2004年緬甸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緬幣與美元的自由市場比值到達970:1。

從長遠看,21世紀初的緬甸經濟總體水平,並沒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大幅的提高,反而比二次大戰前還低,據比較權威的一種估算,193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已達 121.97億美元(當時人口1570.8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據2004年11月的統計數字,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自然比這個數字更低,顯然遠遠不及二戰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由此可發現,緬甸的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停頓。

2011年, 總統登盛上台, 緬甸實行全面經濟改革, 放寬投資政策, 改革稅率及法律制度, 外來投資金額由2010年的300萬美元大幅提升至2011年的20億美元,比率達667%。貨幣政策的改變使緬幣升值近25%, 201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8.8%,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上升至1300美元。

緬甸政府大量投資基建,耗資580億美元成立土瓦經濟特區,將與深水港為中心,佔地約萬公頃,目前緬甸政府已經和泰國建立多項合作,以後將建設水力發電廠、石化廠和煉油廠等項目,而中國、南韓和印度都表示相當的興趣要投資。期望會轉型成為東南亞以至印度洋地區的新經濟中心。

國內方面

编辑

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编辑

1988年軍政府上臺,將主要精力放在30年來的首次全國大選的組織上。1990年5月全國大選之後,遲遲不肯交權給大選獲勝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十多年來,軍政府還是以鞏固政權、穩定政局為中心,而未能以經濟將設為中心。

缺乏可行的經濟發展策略

编辑

軍政府嚴重缺乏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經濟管理人才,所以制定不出國家和各級行政管理部門的可行性經濟發展策略。具體表現在市場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隨意性大,行政手續繁瑣,短期經濟行為多,管理混亂,貪污腐敗現象嚴重。

基礎設施落後

编辑

緬甸交通設施落後,鐵路路線情況差,機車和車輛多為20世紀50、60年代產品。公路里程3萬多公里,其中國道幹線僅1.8萬公里,大多數路面狹窄,等級低,碎石路居多。水運宜航河道有限,僅8,000公里。沿海港口雖多,但港口設備、設計落後,海運不發達。民航僅有載客四十多人的小型飛機十馀家。全国電力短缺嚴重,僅有15%的人口能用上電;因經常停電,使工廠大多開工不足。[來源請求]

經濟結構不合理

编辑

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國有、合作、私有經濟所占的比重,1988-89年度分別為22.6%、5.3%、72.21%,1997-98年度分別為 22.5%、2.1%、75.4%。可見十余年來國營經濟所占的份額幾乎沒有改變。建築、礦業、電力、交通、運輸、大型制造業仍為軍政府的國營企業。軍政府的開支總額中大約有75%用於國有企業,主要是支付工資和企業的經營費用。在國有企業的全部開支中,僅有6%用於資本投資。

在產業結構方面,農業、林業佔主導地位,而工業、交通、通訊等部門仍然十分落后。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太小。產業結構不合理亦導致出口物資(主要是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幾乎沒有附加值的初級產品,令外匯收入少,外匯儲備少(近幾年在2.5億美元上下),外貿逆差居高不下,外貿負債額也隨之增加。2003/04年度,緬甸對外貿易下降了15%,進出口貿易總額由上年度的53億美元降至45億美元。主要商品出口也有不同程度下降,2004年1月 1日,緬甸政府甚至宣布暫停大米等部分基本生活農產品出口6個月,以應付2003年私人銀行危機和國內通貨膨脹得不到有效抑制所造成的社會恐慌。

2011年經濟改革

编辑

2012年, 亞洲開發銀行重新向緬甸提供援助,貸款首批512萬美元用於投資道路建設,能源開發,發展農業以及教育。

参考文献

编辑
  1. ^ Export Partners of Burma (Myanmar).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2. ^ Import Partners of Burma (Myanmar).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201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3. ^ Burma reveals international debt. Mizzima News. 3 February 2012 [19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19日). 
  4. ^ Upbeat forecast for Myanmar’s economy assumes price stability, low inflation. Eleven Myanmar. 2013-01-31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