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詞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
繫詞(英語:copula、複數為copulas或copulae、英文簡稱:cop),又譯為系动词、联系动词,在語言學上為表示用於與謂詞(主語補語)鏈接一個句子之主詞的字詞,比如在一個句子"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藍色的)"中的單詞 "is" 。繫詞源於拉丁語名詞為"鏈接"(link)或"結合"(tie)兩個不同"事件"(thing)之功能語詞。[1]
一個繫詞往往是一個動詞或"類動詞"(verb-like)的字詞,雖然這不是普遍的情況。[2] 一個動詞如為一個繫詞有時被稱為"繫辭"(copulative)或"連繫動詞"(copular verb)。在英語初等教育语法教學的課程,一個繫動詞通常被稱為"連繫動詞"(linking verb)。在其他語言中,繫動詞表現出更多相似於代詞之處,如古典漢語文言文及瓜拉尼語。或則可能需要連接到一個名詞使用為後綴的形式,比如在貝哈語(Beja language)、凯特语,和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裡的應用。
大多數語言都有一個主繫詞(雖然有些像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泰語等語言有多個繫詞或者沒有繫詞)。在英語的情況下、繫詞指的是動詞<to be>。而這個術語“繫詞”(繫動詞)一般是用來說明像“聯繫”這樣的主要涵義,它也可以被用來說明一些其他動詞所具有的類似功能,比如在英語中的繫(動)詞用法,“成為”(become)、“得到”(get)、“感覺”(feel)等用法範例(這些用法也可以被稱為"半繫詞"(semi-copulas)或"準繫詞"(pseudo-copulas))。
特定的語言的繫詞编辑
英語编辑
英语的繫動詞be有八种形式(超过任何其他英语动词):be, am, is, are, being, was, were, been。其他古代形式包括weren, art, wast, wert有时用beest(作为虚拟语气)。更多细节参见英語動詞。对于各种形式的词源,见印歐語繫詞。
上文中描述了英语繫詞的主要用途。在零繫詞下提到繫詞省略的可能性。
英语中有一个特殊用法(特别是在演讲中),就是只需要一个繫詞的地方但两个繫詞连续出现,比如My point is, is that...。这种结构的可接受性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争议。
简单的英语系词“be”有时可以用具有接近相同含义的其他动词替代;
日語编辑
日语繫詞(在国文法中认为是助动词(助動詞 jodōshi)的一部分)最常翻译为英语的"be"动词。
日语繫詞有许多形式。「だ」和「です」两个词用于判断句,而「な」和「で」是在句子中用于修饰或连接的助词。
有繫詞的日语句子通常是在给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画等号,也就是说,形式如同“A是B”。例子:
私は学生だ。 Watashi wa gakusei da. “我是学生。” (lit., I TOPIC student COPULA) これはペンです。 Kore wa pen desu. “这是钢笔。” (lit., this TOPIC pen COPULA-POLITE)
「だ」和「です」的区别很简单。「です」比「だ」更正式而尊敬。因此,许多句子如下面的句子在意义上几乎是相同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话者对听者的尊敬,以及他们对陈述的肯定程度上的细微差异。但「です」永远不会在句子结尾之前,「だ」仅用于描述从句。
あれはホテルだ。 Are wa hoteru da. "That's a hotel." (lit., that TOPIC hotel COPULA) あれはホテルです。 Are wa hoteru desu. "That is a hotel." (lit., that TOPIC hotel COPULA-POLITE)
日语中可以用繫詞或动词来形成判断句。但是,「です」不是所有时候都是谓语。在某些情况下,它的唯一作用是让用静态动词作谓语的句子更有礼貌。不过,「だ」总是充当谓语,因此它不能与静态动词结合,因为句子只需要一个谓语。参见下面的例子。
このビールはおいしい。 Kono bīru wa oishii. “这瓶啤酒很好喝。” (lit., this beer TOPIC be-tasty) このビールはおいしいです。 Kono bīru wa oishii desu. “这瓶啤酒很好喝。” (lit., this beer TOPIC be-tasty POLITE) *このビールはおいしいだ。 *Kono bīru wa oishii da. 这是不正确的,因为「だ」只能用作谓语。
「です」的起源有若干理論;其中一个是说它是「であります」 de arimasu(「である」 de aru的礼貌形式)。一般来说,这两种形式只用于写作和更正式的情况。另一种形式「でございます」 de gozaimasu比「であります」更为正式,其词源是「でござる」 de gozaru接续敬语语尾「-ます」 -masu,也在一些情况下使用,非常有礼貌。注意「である」和「でござる」被认为是助词「で」 de与存在动词「ある」和「ござる」结合而成的。「です」 desu在口语中可能会读成「っす」 ssu。繫詞在日本各地受到方言变化的影响,形成诸如关西的や ya和广岛的じゃ ja(见右图)。
日语还有两个对应于英语“to be”的动词:「ある」和「いる」。它们不是繫詞而是存在动词。「ある」用于无生命物体,包括植物,而「いる」用于有生命物体,如人、动物和机器人,虽然有例外情况。
本はテーブルにある。 Hon wa tēburu ni aru. “书在桌子上。” 小林さんはここにいる。 Kobayashi-san wa koko ni iru. “小林在这里。”
日本人在学英语的时候经常把助动词"be"或"do"丢掉,误认为"be"与「です」和「だ」一样在语义上是空繫詞。[3]
汉语编辑
在汉语中,状态和品质一般用静态动词(如官话中的累、饿、在、笨等等)表示,不需要繫詞连接。句子可以简单地由代词和这样的动词组成:例如“我饿”。然而通常,表达品质的动词由副词(“非常”、“不”、“相当”等)来修饰;当没有其他修饰时,它们通常跟在“很”(意思是“非常”)的后面,但在这种用法中通常没有具体的意思。参见汉语语法。
只有名词作为补语的句子(例如“这是我的妹妹”)使用繫動詞“是”。这经常用到:例如,不常说“是中国的”,常用的表达是“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I am a Chinese person")。这里的“是”是一个等格动词。另一种可能性是补语只是一个名词修饰语(以“的”字结尾),名词省略:我的汽车是红色的(即“我的汽车是红色的汽车”)。
汉朝以前,“是”用作指示代词,意思是“这”(这种用法在一些成语和谚语以及日语中保留下来)。一些语言学界认为“是”之所以发展成为繫動詞是因为其在句子的主语之后,经常作为重复主语出现(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说“乔治·W·布什,是美国之总统”,直译是“乔治·W·布什这个美国总统”,也就表明了“乔治·W·布什是美国总统”)。[4] “是”这个字是由日和正两个字结合而成的[5]。
现代汉语中“是”可以和“的”字连用,表示应承或同意。 例如:问:你的汽车是不是红色的? 答:是的。意思是“就是红色的”,或者回答“不是”,意思是“不是红色的”。(当然也可以回答“对”或“不对”。)“是”还有一种用法是“是……的”结构,用来强调句子的特定成分;参见汉语语法→分裂句。
在泉漳闽语中“是”(sī)用作繫詞,与吴语中的“是”/z/相同。粤语使用“係” (粤拼:hai6)而不用“是”;同样,客家话也用“係”(he55)。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See the appendix to Moro 1997 and the references cited there for a short history of the copula.
- ^ Pustet, Regina. Copulas: Universals in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Lexicon. Oxford studies in typology and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8180-7.
- ^ Sayuri Kusutani. The English Copula Be: Japanese Learners’ Confusion (PDF). TESL Working Paper Series. Fall 2006, 4 (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12) (英语).
- ^ Pulleyblank, Edwin G. 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Vancouver: UBC Press. 1995. ISBN 0-7748-0541-2.[页码请求]
- ^ 漢語多功能詞庫,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中文(香港)):“字形本義不明,「是」字很早就被借用為虛詞。後期金文或從「日」從「正」,小篆承之。”
来源编辑
- Bram, Barli. Write Well: Improving Writing Skills. Yogyakarta, Indonesia: Penerbit Kanisius. 5 July 1995: 128. ISBN 978-979-497-378-3.
- Everaert, Martin; van Riemsdijk, Henk (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yntax, Volumes I-V illustrated, revised. Wiley-Blackwell. 2006: 849. ISBN 978-1-4051-1485-1. (See "copular sentences" and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expletive there" in Volume II.)
- Howe, Catherine; Desmarattes, Jean Lionel. Haitian Creole Newspaper Reader. Dunwoody Press. 1990: 232. ISBN 978-0-931745-59-1.
- Kneale, William and Martha.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ISBN 0-19-824183-6. OCLC 373178.
- Smith, Ron F; O'Connell, Loraine M. Editing Today Workbook 2nd. Wiley-Blackwell. March 2003: 264. ISBN 978-0-8138-1317-2.
- Moro, A. (1997) The raising of predic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g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üting, A. W. (December 2003). Essay on Lakota syntax.
- Valdman, Albert; Rosemond, Renote. Ann Pale Kreyòl: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Haitian Creole. Illustrations: Philippe, Pierre-Henri Illustrated. Creole Institute, Indiana University. 1988. ISBN 978-0-92923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