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随机
  • 附近
  • 登录
  • 设置
  • 资助维基百科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纵队

  • 语言
  • 监视
  • 编辑
  • 军事科学中指纵长的队形,与横队相对。如:“四路纵队”、“成一路纵队”。
  • 军队建制的一个层级编制
    • 第一次国共内战初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些军下辖纵队。如:
      • 1929年3月红四军打下福建长汀后,红四军七大,整编为第一纵队(林彪)、第二纵队(刘安恭)、第三纵队(伍中豪)。1929年6月9日以闽西农军组建了红四军第四纵队,纵队长:傅伯翠,党代表:张鼎丞。
      • 1928年10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与平江、浏阳一带赤卫队整编为三个纵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第一、三纵队到井冈山改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红五军第二纵队由黄公略指挥,留湘鄂赣边坚持斗争。1929年8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与黄公略的湘鄂赣边红军会合,整编为红五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纵队
      • 1930年6月红十二军第一纵队与红四军四纵组成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政委:邓子恢。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纵队,共计2000余人。
    • 1930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围剿中央苏区,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第一纵队司令张辉瓒辖第18、第24、新编第13师;第二纵队司令谭道源辖第50师、独立第14旅;第三纵队司令罗霖辖第77、新编第5师。
    • 1932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中路军总指挥陈诚指挥:第一纵队司令罗卓英辖第11、第52、第59师;第二纵队司令吴奇伟辖第10、第14、第27、第90师;第三纵队司令赵观涛辖第5、第6、第9、第79师。
    • 1933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第一纵队指挥官卫立煌、第二纵队指挥官王敬九、第三纵队指挥官樊崧甫、第四纵队指挥官李延年、第五纵队指挥官陈诚、第六纵队指挥官刘绍先、第七纵队指挥官薛岳、第八纵队指挥官刘兴、第九纵队指挥官刘和鼎、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
    • 中央红军长征时,编有红星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红章纵队(司令员罗迈)。分别各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队。
    • 1935年,为围剿长征到陕北的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国民革命军西北剿匪總司令部下辖:
      • 剿匪军第一路(总司令朱绍良)
        • 第一纵队(司令王钧)
        • 第二纵队(司令胡宗南)
        • 第三纵队(司令毛炳文)
        • 第四纵队(司令马鸿宾)
        • 第五纵队(司令马步芳)
      • 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于学忠)
        • 第六纵队(司令王以哲)
        • 第七纵队(司令董英斌)
        • 第八纵队(司令于学忠兼)
      • 剿匪军第三路军(总司令杨虎城)
        • 第九纵队(司令孙蔚如)
        • 第十纵队(司令冯钦哉)
        • 第十一纵队(司令关麟征)
    • 八路军组编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纵队,下辖旅或军分区。
    •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共军野战军纵队相当于当代的军,由若干個師或者獨立旅組成。
    •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军编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快速纵队。
这是一个消歧义页,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标题,但內容不同的条目。
如果您是通过某條目的内部链接而转到本页,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该處的内部链接,將它指向正确的条目。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纵队&oldid=59286084”
最后编辑于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12:55

除非另有声明,本网站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12:55。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內稅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 隐私政策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 使用条款
  • 桌面版
  • 开发者
  • 统计
  • Cookie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