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下垂體
(重定向自腦垂體)
腦下垂體[2][註 1]是人體的一個內分泌腺,位於腦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中的蝶鞍內,它的上方有視神經經過,兩側被海綿靜脈竇所包圍,它的底部為蝶竇及鼻咽。整個腦下垂體大小約1.3x0.9x0.6公分,重量約0.6克,可分為腦下垂體前葉(垂體前葉)、腦下垂體後葉(垂體後葉),其中前葉約80%,後葉約20%。
腦垂腺 | |
---|---|
基本信息 | |
发育自 | 神經及口腔外胚层,包含拉德凱氏囊 |
动脉 | superior hypophyseal artery, infundibular artery, prechiasmal artery, inferior hypophyseal artery, capsular artery, artery of the inferior cavernous sinus [1]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hypophysis, glandula pituitaria |
MeSH | D010902 |
NeuroLex ID | birnlex_1353 |
TA98 | A11.1.00.001 |
TA2 | 3853 |
FMA | FMA:13889 |
格雷氏 | p.1275 |
《神经解剖学术语》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 |
腦下垂體的英語和漢語都有許多異名:大脑垂体[3](hypophysis cerebri)、脑垂体[4](pituitarium)、垂体[5](hypophysis)、垂腺[6](pituitary)、腦垂腺[7](pituitary gland)、腦下腺[8]。
構造
编辑腦下垂體前葉
编辑腦下垂體前葉(anterior pituitary)簡稱垂體前葉,又稱腺垂体(adenohypophysis):受下視丘分泌的釋放激素、抑制激素作用,共分泌多種激素。
附註:LH、FSH在雄性與雌性動物皆有生產,但作用不同。
腦下垂體後葉
编辑腦下垂體後葉(posterior pituitary)簡稱垂體後葉,又称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負責儲存或釋放下視丘分泌的兩種激素。
- 英文:Antidiuretic Hormone(ADH)
- 作用部位:1.小動脈2.大動脈、腎小管
- 化學構造:肽類
- 功能:
- 相關疾病:
若毫無分泌,則會造成尿量特多,稱為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 (SIADH),是腦下垂體後葉在血漿滲透壓下降或尿液滲透增加的情況下,仍然繼續分泌抗利尿激素。
腦下垂體的疾病
编辑备注
编辑- ^ 术语「腦下垂體」的语源应是直接取自日语「脳下垂体」,中国大陆几乎不用此名称,台湾中学教科书也不用此称呼(而使用“脑垂腺”),见ウィキペディア(日语维基百科)、Weblio英和・和英辞典、コトバンク(日语线上百科)。
參考
编辑- ^ Gibo H, Hokama M, Kyoshima K, Kobayashi S. Arteries to the pituitary. Nippon Rinsho. 1993, 51 (10): 2550–4. PMID 8254920.
- ^ 麥麗敏; 賴明德. 新編生理學. 永大書局有限公司. 2011: 10-14 [2024-03-12]. ISBN 97898661200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陈明远. 鼻咽癌微创外科学. 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 48 [2024-03-12]. ISBN 97875359768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黃仲蓀; 金淑然. 最新英漢醫學大辭典. 中央圖書出版社. 2005: 1159 [2024-03-12]. ISBN 9789576375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存档副本. [2024-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存档副本. [2024-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存档副本. [2024-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卓貴美. 圖解生理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 376 [2024-03-12]. ISBN 97895711212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2).
- ^ Jockenhövel, Friedrich; Petersenn, Stephan. Erkrankungen von Hypothalamus und Hypophyse. UNI-MED. 2011. ISBN 978-3-837-42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