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台島石刻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估計有3,000年歷史。石刻位於香港島以南屬離島區蒲台島南端,於1960年代被發現,現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蒲台島石刻

蒲台島石刻分為左右兩部份,由一條闊0.7米的石縫所分隔。左邊的圖紋狀似動物,而右邊的圖紋則由螺旋狀的條紋連結組成。

康文署被質疑損毀石刻事件 编辑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威廉·米查姆(William Meacham)於2007年11月考察蒲台島時,發現石刻上有一層黑色物質,估算為因微生物侵蝕而形成的生物膜[1]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館長(文物修復)陳承緯指微生物可能是藻青菌(cyanobacteria),亦包含地衣(lichen),會掩蓋石刻上的紋飾。又指香港的石刻都位於沿海地區並時有山水流經,加上陽光充足,故菌膜容易滋生。[2]

然而,據威廉米查姆所述,康文署的職員竟在蒲台島石刻及黃竹坑石刻上試用含異唑酮(isothiazolinone)的特製滅菌劑,以阻止微生物在石刻上滋長,同時噴灑保護層以排斥水分和阻隔昆蟲的侵擾。

但威廉米查姆卻指出此做法非保護文物的最佳方法,原因是學術界早在過去20年已確認滅菌劑的使用有可能變相會侵蝕石刻上的文字、圖案,他批評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前未有深入諮詢學者及專家意見,保護古蹟反過來變成破壞古蹟。[1]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