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吻

龙生九子之一

chī,也可讹寫為螭吻,又叫嘲風水麒麟,指的是一種安裝在東亞建築屋頂兩端的裝飾性彫塑,擁有龍頭魚身的造型。

蚩吻的特寫,此為明朝中後期的設計

蚩吻从宋朝开始就逐渐從鴟吻中蛻變出來,并且造型越来越贴近现代的蚩吻,明朝时成为屋頂兩端的主流装饰物;另外,蚩吻也可以指中國神話中龍生九子的其中一子,牠的特點是擅咬吞,口中冒水潤嗓,依附在建築物上有防火辟邪的作用,从明朝开始其吉祥上的寓意才和建築學上的装饰产生紧密的结合。

名稱编辑

神話含義编辑

蚩吻由於是龍的孩子,故屬水,也非常擅長水性,且能噴水滅火,故而被明朝的中國人安裝在了房頂,希望在迷信上能達到“風水”的效果;在清朝時又和鯉躍龍門的典故合併,增加了喜在高處、四处眺望、跳躍力強的含義,隨著清朝官式建築的造型而流行於中國北方,但是中國南方的蚩吻卻維持了明朝的含義,不一定會有擅長跳躍、反爬瀑布的能力。

福建省的閩人亦以金甲神傳說而尊為金甲將軍,此說法最後流傳到了台灣島[1]

和鴟吻、螭首之異同编辑

在建築學上,蚩吻的前身是鴟吻,而鴟吻又來自於鴟尾,蚩吻、鴟吻、鴟尾均為屋頂的彫塑;螭為螭首,並不放在屋頂,而是放在中國古建築的排水口上。

神話上“蚩”、“鴟”、“螭”為三個毫無關聯神獸,蚩和螭同為龍的孩子,鴟則是烏龜變成的鳥,只是因為讀音相同,加上功能相近而被後世混淆。

蚩吻的特點是“閉口咬住”建築物頂梁的正脊,以在寓意上達到“注水吞財”的效果;而明朝之前的鴟吻則為“張口吐出”屋頂,也不具備某一種很明確的吉祥寓意。

歷史编辑

名稱史编辑

明朝编辑

蚩吻並非是在遠古時代就出現的神獸,其被歷史記載的時間相當晚,於明朝才有文獻佐證,一開始寫作“蚩吻”。

明朝人李東陽在他所撰之《懷麓堂集》中將“胡琴的頭、刀柄、飛簷彫塑、鐘擺、門口石獅、馱碑龜、大門獸頭把手、匾額的邊緣和屋頂彫塑”這九個在古代常見的動物造型設定成了“龍生九子”,還給這些裝飾一一賦予了正面含義。此後,這種人為添加的說法反而在中國古代的日用品設計上成為定式,被華人們一直相信至今[2][3]

另外,同樣是明朝的《升庵詩話》中也提到蚩吻,其他龍生九子的名稱和功能都有所變動,但是對於放在屋頂兩端的蚩吻,其描述卻和《懷麓堂集》一致[4]

清朝编辑

在中國進入清朝後,滿族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而對漢族傳統文化進行統一的收集和整理,把原本的一些建築學的內容整理成冊,並且將一些專用名詞固定成某些寫法。蚩吻在1734年編撰的《工部工程作法則例》中單寫為“蚩”[5]

之後由於和同樣是龍生九子、同樣也會噴水,所以和另一種中國建築部件“螭首”相混淆,原本的“蚩”字也逐漸能寫作“螭”。

使用史编辑

西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鴟尾上加上吞脊獸造型,但此時這種造型並不是主流,在後續的一千年中也並未獲得重大發展。

唐朝至宋朝期間,鴟吻在外形上經歷了剧烈的複雜化,尤其在宋朝以後,這種構件的下半部份的細節越來越多,其造型也從“鳥翼”為視覺主體的設計改為以“龍咬”為視覺主體,其名字的寫法也逐漸變為了蚩吻。鴟吻在此時又能叫做鰲魚,在傳到日本之後迅速演變出了日本的獨立風格,於室町時代中進化為擁有老虎頭的、成月牙彎曲狀的、塗金立體的「」,和中国的设计有巨大差别。

到了明朝,蚩吻在紫禁城為代表的的宮殿建築中頻繁出現,在太和殿屋頂所用之蚩吻就被稱為“正吻、龍吻”,此類蚩吻的工藝成為日後中國工匠們的參考模板,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造或批量生產。在清朝時期,經過政府規定的“官式建築”出現,導致了中國北方的漢族聚集地在蚩吻造型上的單一化,但江南、閩南、廣東、廣西、雲南、台灣等地區則不受此影響,中國南方的蚩吻反而更加多樣化,各類前代未聞的新設計層出不窮;與此同時,越南、朝鮮、琉球和蒙古的蚩吻也在清朝時發生巨大變化,開始遠離了原本中國的設計,發展出它們自己的審美風格。

目前蚩吻在世界各國的唐人街、廟宇建築中隨處可見,已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吻獸之一,在某些場合甚至能直接指代所有吻獸 [6]

香港的渣打銀行在舊版20元紙幣的正面中亦可見其形象。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鎌田正; 米山寅太郎. 新版 漢語林 六版. 大修館書店. 1999-04-01 [1994-4-1]. ISBN 4-469-03107-0. 
  2. ^ 《懷麓堂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屓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亦作“ 龍生九種 ”。」
  3. ^ 在明朝徐勃所著的《榕阴新检》卷十三“胜迹”说到,刘山甫致祭甘棠港一事:“福州海口黄崎岸,横石嶙峭,常为舟楫之患,王审知福建观察使,思欲制置,惮于役力,乾宁中,因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言于宾僚,因令判官刘山甫往致祭,祭未终,海内灵怪俱见,山甫憇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须赤,凡三日,风雷乃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驿表以闻,号甘棠港。闽从事刘山甫,乃中朝旧族也,著《金溪闲谈》十二卷,具载其事。
  4. ^ 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蚩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眥好殺,負屭好文。
  5. ^ <卷二>:定厚如析條徑,一尺二述得山花厚譽。<卷五>:每步架涕譽尺第,謹架,按五舉加泛蟲高一尺五。<卷七>:隋喘潛睡惻,就淳蒯域七盥醴驢,讎藤十六,謹八羌,黨鬱潛藝板以面禍。<卷二十二>:要一貽油戢錢祗巍。
  6. ^ 《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 劉北汜1991年1月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ISBN 7-5301-0201-X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