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óu越南语Chúa Bầu主裒)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割據勢力之一,由武氏家族掌政,歷六代領袖。武氏家族參與後黎朝的戰事,世代鎮守宣光地方,並於該地擁有世襲地位。武氏家族當政者因在宣光牧物州大同社(又作大同屯)的邱裒起家,故稱為「主裒」,亦即「裒主」。[1]

鄭阮紛爭期間的裒主控制區域(橙色)

兴起 编辑

武氏家族的崛起情況,據其領袖人物之一的武文淵所自述,其家世是「祖父迭荷國恩,兄弟席承家蔭」,屬於後黎朝的官僚世家。[2]其他越南典籍則另有說法,在高伯适敏軒說類》裡指出,武文淵是海陽嘉祿縣巴東社人,與弟武文密俱有才勇,二人避居宣光,往依大同社邱裒地區豪強,武文密娶土豪之女,其後糾集黨與,殺當地土酋,遂自稱「都將」,據地稱雄。[3]

其後武氏得以長期盤踞宣光,與十六世紀越南政局動盪,出現南北分裂有關。1527年,莫登庸奪取後黎朝帝位,身為黎室舊臣的武文淵,「以登庸之亂,出據宣光」,擁兵萬人,意圖打擊莫氏朝廷,並於1537年向中國明朝求助,希望明兵南下,自己便「率弟侄武子陵等屯石瀧關以從,因號召國中義士,登庸可破也」,最終達到其「正名分之乖違」的目的。[4]

武氏效忠故主的舉動,得到後黎朝廷的認同。據越南史籍所載,武氏的領導人物武文密,在後黎朝廷偏安清化期間「率兵從義,累有功勞,先朝仍鎮宣光地方,許以世守傳襲」,稱號為「宣光安北(一作安西)營嘉國公武文密」。武文密的兒子武公紀繼承職位後,稱「太傅仁郡公」,並跟父親一樣,「並能繼承先志,恪修臣職」。[5]後來更獲黎廷授以「右相」的官銜。[6]在對戰事上,武氏亦曾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如1551年時,後黎朝大臣鄭檢策動攻莫,武文密亦有參與,更一度「進迫京師(昇龍)。莫福源奔金城(在今越南海陽省金城縣)」;[7]1578年農曆十月,莫軍攻打武氏的根據地宣光、興化等地,武公紀便「縱兵大戰,莫兵敗績而還」。[8]

傳至武德恭時,原本仍對後黎朝表示恭順。1593年農曆三月,時為後黎朝滅莫朝後的不久,武德恭便「率本部兵三千,赴首服,歸順朝廷,獻金銀寶物十盤、代身銀人一座、銀花瓶二件、銀香爐一捧、銀鶴一雙、良馬三十匹」,來到掌權者鄭松的營門拜見。朝廷便晉升武德恭為「北軍都督府右都督太保和郡公,號為安北營」。直至此時,宣光武氏與後黎朝廷的關係未見異樣。[9]

反抗黎室 编辑

據史籍《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世宗毅皇帝》所載,武德恭於1593年農曆十月,得鄭松同意下回到大同繼續鎮守。但不久,1594年農曆二月,武德恭「自回鎮後,陰懷二心」,與寇賊美壽勾結,暗中派人侵擾山西、源頭、青波、夏華等地,又遷徙東蘭、西蘭居民入住大同,開始與黎室生寡。後黎朝廷隨即派兵討伐,在該年農曆十月,武德恭更一度出逃,不敢抵抗。農曆十二月,命人向朝廷進獻金銀寶物馬匹,又親自入朝服罪求饒,暫時化解危機。[10]然而武德恭很快便故態復萌。1599年,武德恭自稱「隆平王」,派軍侵擾太原白通州,收取當地的銀場稅,結果再度被後黎朝廷出兵擊敗。[11]

武氏雖已公然反,但仍獲許在宣光鎮世襲管治。傳至武公悳,稱少傅宗郡公,其舉動更變本加厲,「恃其山川險遠,陰蓄不臣之心,僭稱王爵,偽立朝班」,又勾結莫氏餘黨,但後黎朝廷仍顧念他是「勳臣之後」(其先世曾參與後黎朝的中興事業),所以「未忍問罪」。至1669年農曆九月,武公悳被人所殺,後黎朝廷認為武氏「雖失臣節,然念彼祖父有大勳勞,義不可絕」,便立武公悳子武公俊為後繼人,官銜為「都督僉事」,賜爵「寬郡公」,繼續鎮守宣光鎮地區。[12]

1672年農曆六月,當時身處昇龍的武公俊,乘著後黎嘉宗與重臣鄭根一起南征阮主時,逃回宣光興兵造反,攻掠附近州民,引起「一方為之騷動」。 [13]

覆灭 编辑

阳德元年(1672)六月,武公俊逃回宣光,纠集党羽起兵。郑祚第六子、郑根之弟,少傅奠郡公郑楃当时留守京城,得知武公俊起兵后,立即派兵追杀。武公俊为郑军所败,逃入云南境内,依附于牛羊里的侬姓土官。此后,武功俊蛰伏于边境,自稱「小交岡王」,时常與莫氏餘黨勾結。

1685年及1686年劫掠北邊境的宣興一帶,後黎朝廷派兵征討,仍未能殲滅。[14]最終,1689年農曆六月,後黎朝將領向雲南官員進行疏通後,雲貴總督范承勛清查開化、廣南 、臨安三地,將合共一百二十餘人交給方,武公俊被執,獲誅,其黨羽亦解散。[15]至1699年,後黎朝廷成功平服了侵擾宣光、保樂地區的岑池鳯,當地的動亂才告一段落。[16]

歷任領袖一覽 编辑

裒主」武氏傳世將近二百年,歷任領袖如下:

後黎朝裒主  编辑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慶陽侯 武文淵 1527年-1557年
嘉國公 武文密 1557年-1571年
仁郡公 武公紀 1571年-1590年
和郡公 武德恭 1590年-1600年
宗郡公 武公悳 1600年-1669年
寬郡公 武公俊 1669年-1689年

※以上各項,參見《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二百零四、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之六《安南》、《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大越史記全書·越史續編》、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二十八至三十四等兩國典籍。

注釋 编辑

  1. ^ 高伯适《敏軒說類》,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五冊《筆記小說類》,臺灣學生書局版,207頁;牛軍凱《王室後裔與叛亂者──越南莫氏家族與中國關係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38頁。
  2. ^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之六《安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16頁。
  3. ^ 高伯适《敏軒說類》,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五冊《筆記小說類》,臺灣學生書局版,207─208頁。
  4. ^ 《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二百零四,嘉靖十六年九月壬午條,茲參考李國祥主編《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出版社版,795頁;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之六《安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15-217頁。
  5.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玄宗穆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988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三,黎玄宗景治七年秋九月條,image 28。[永久失效連結]
  6.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世宗毅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874頁。
  7.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中宗武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852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二十八,黎中宗順平三年條,image 46。[永久失效連結]
  8.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世宗毅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877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二十九,黎世宗光興元年十月條,image 10。[永久失效連結]
  9.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世宗毅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897頁。
  10.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世宗毅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900及903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黎世宗光興十七年十二月條,Image 43-44。[永久失效連結]
  11.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世宗毅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919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黎世宗光興二十二年條,Image 62-63。[永久失效連結]
  12.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玄宗穆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988-989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三,黎玄宗景治七年秋九月條,Image 28。[永久失效連結]
  13.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續編·黎紀·嘉宗美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994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三,黎嘉宗陽德元年六月條,Image 33-34。[永久失效連結]
  14. ^ 《大越史記全書·越史續編·黎紀·熙宗章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014、1016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四,黎熙宗正和十年六月條,Image 62-63。[永久失效連結]
  15. ^ 《大越史記全書·越史續編·黎紀·熙宗章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017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四,黎熙宗正和十年六月條,Image 62-63。[永久失效連結]
  16. ^ 《大越史記全書·越史續編·黎紀·熙宗章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027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四,黎熙宗正和二十年條,Image 87-88。[永久失效連結]

參考文獻 编辑

參考網頁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