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不對等
經濟學名詞
(重定向自資訊不對稱)
資訊不對等(英語:information asymmetry),指參與交易各方所擁有、可影響交易的資訊不同,買賣雙方中一方擁有比另一方有更多資訊。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資訊,但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或金錢借貸,买方通常拥有更多資訊。[1]
不對稱資訊可能导致逆向選擇,或是形成經濟租,引發尋租行為,導致資訊較缺乏的那一方受損。
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 阿克洛夫在1970年代發表著作《檸檬市場》作了進一步闡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史賓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資訊不對稱市場及資訊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參考文獻编辑
-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1: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s release from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Nobel Foundation, nobelprize.org, October 2001, accessed November 12,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