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钟鼓楼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酒泉市肃州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清代


简介 编辑

位于酒泉古城中央,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修葺 编辑

鼓楼建筑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存在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建城时,始为肃州古城东门谯楼,以备巡逻、了望、打更之用,之后扩城时,渐渐退于城中心,成为鼓楼。明代时,开通南北两个基座洞门,遂具今日之雏形。

结构 编辑

鼓楼拔地27米。基座呈方形,周长112米,高8米。鼓楼为木架结构塔形楼,一楼每面三开间,墙体中镶擎柱十二根,外有檐柱二十根,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木柱顶贯三楼;二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撑柱之间;外有走廊栏杆,东西两面分别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巨幅匾额,三楼为单间、单檐、四面开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护栏;楼顶装有聚宝瓶。门洞的四个砖券门楣上部,镶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祥画,东为“二龙戏珠”是取酒泉东向大海的意思;西镌“丹凤朝阳”,是取了《山海经》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则镌“河图洛书”,是引了大禹治水的传说,禹又到过河西,曾导弱水(黑河)至于合黎山,入于流沙(今内蒙额旗),导黑水至于三危(今敦煌)入于南海,故作此画为颂大禹治水到这里的功劳;北为“八仙庆寿”,是祈望人寿年丰的寓意。浮雕下面是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十六颗大字,言简意赅,点明了肃州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胜。券洞中心为八卦结顶,悬置伏羲八卦板一块,起着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

酒泉鼓楼与周边鼓楼的对比 编辑

张掖钟鼓楼是甘肃境内可与酒泉鼓楼媲美的又一古建筑。其建筑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 西安钟鼓楼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样式则与酒泉鼓楼有很多相似之处。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基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胜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 徐州钟鼓楼,实则为一座钟楼,其与酒泉鼓楼在结构形态和风格特点还有作用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楼位于徐州大同街中心,是一座混合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建筑,楼高约 20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据《云龙区志》记载,修建此楼本是为了报火警,所以又称“望火楼”。每有火警则以不同的击打钟声表示火灾的方位,以便市民听到前去救火。不过,这“望火楼”从未报过火警,还险些因附近的大火被烧毁。1932年,大同街铺设了徐州第一条柏油马路,也决定把钟鼓楼的大钟换上新颜。据了解,此钟为重锤链条式齿轮时钟,四面有瓷砖,罗马字钟面,指针长达一米。六十年代钟面更换为白色油漆玻璃盘面,使用阿拉伯数字,用镂空钢板锉成数字和指针。大钟后来因年久磨损,保护性地停止了摆动。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