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

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簡稱IELT,俗稱做愛/性交時間性交時長性交持久度,是雄性動物(含男性人類)在進行陰道性行為時,在射精前可以持續性行為的時間[1]。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不但因人而異,同一個男性的不同次性行為也有不同,一般而言會隨年齡而漸漸減短。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會影響IELT。IELT也用在早發性射精的診斷及治療上[1]。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會影響性功能以及對性行為的滿意程度,不過後者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研究 编辑

研究者針對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有許多的發現,有些發現互相矛盾。在一個多國家的研究中,研究者研究491名荷兰西班牙土耳其英国美国的男性,這些男性有穩定的異性戀關係(及性生活)。在四週的時間內,伴侶利用碼錶記錄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並且註記是否使用保險套。IELT的中位數不受是否使用保險套所影響,隨年齡而遞減(18–30歲:6.5分鐘,31–50歲:5.4分鐘,51歲以上:4.3分鐘)。所有參與者的IELT的中位數為5.4分鐘。個別受試者的IELT有明顯的差異,有14%在3:20以下,而有26%超過10分鐘。潛在的問題包括樣本數量、每一國人口樣本數量少、每一個參與者的測試數據較少,以及使用碼錶造成的心理影響。

1991年時,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認為:「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不只是因人而異,同一個人的這一次性行為和下一次性行為也有不同。」研究者認為性行為的理想長度是讓男女雙方都可以滿足的時間,並且強調阿尔弗雷德·金赛的調查結果「約有75%的男性在超過半數的性行為中,都在二分鐘內就射精。」[2]麥斯特與強生在《人類性反應》中發表了許多有關性反應及性滿足的發現,是以直接的觀察以及醫學試驗為基礎。在其實驗中。性滿足和性行為持續的時間無關[3]。男性的性反應時間和女性的月經週期有關,較短的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發生在接近排卵期的日期[4]。男女雙方的性經驗也會影響射精延遲時間[來源請求]

一篇2008年針對美國和加拿大性治疗的問卷指出,異性陰道性行為的平均時間是7分鐘,若只有1至2分鐘則太短、3至7分鐘是適當的,理想上希望可以到7至13分鐘,若長達13至30分鐘則太久了[5][6]

藥物的影響 编辑

有許多化學物會會影響IELT。例如酒精及鴉片類藥物(例如海洛因、嗎啡、羥考酮)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可以延長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例如達泊西汀)會阻斷一個讓男性一定會射精的生理過程,因此SSRI可以用來治療早發性射精。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Waldinger MD, Quinn P, Dilleen M, Mundayat R, Schweitzer DH, Boolell M. A multina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of 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05, 2 (4): 492–7. PMID 16422843. doi:10.1111/j.1743-6109.2005.00070.x. 
  2. ^ Kinsey, Alfred,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Co, 1948 
  3. ^ Masters, William H.; Johnson, Virginia E., Human Sexual Response, Toronto &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66, ISBN 0-553-20429-7 
  4. ^ (Tullberg, 1999)[需要完整来源]
  5. ^ Janell L. Carroll. Discovery Series: Human Sexuality, 1st ed.. Cengage Learning. 2012: 286 [August 25, 2013]. ISBN 11118418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6. ^ Corty, E. W.; Guardiani, J. M. Canadian and American Sex Therapists' Perception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Ejaculatory Latencies: How Long Should Intercourse Last?.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08, 5 (5): 1251–1256. PMID 18331255. doi:10.1111/j.1743-6109.2008.0079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