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仁(1890年—1964年),又名仁甫,男,广东东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

生平

编辑

陳安仁青年时,自广州文明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春,参与援助黄花岗起义。同年4月27日(辛亥年农历三月廿九日),支援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参加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会议,总结广州黄花岗起义。[1]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11月广东光复,陈安仁在广州出任广东新军军部秘书。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与新军庆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7年(1918年),任南洋英属华侨教育总会议长,在南洋当地华侨中间推进教育。民国8年(1919年),转为中国国民党党员。民国12年(1923年),根据中国国民党中央的指示,赴南洋的新加坡马来亚吉隆坡怡保槟榔屿等地视察中国国民党党务,写出报告呈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海外部,获授一等奖章。后来,在新加坡、吉隆坡主办《天声日报》。[1]

民国13年(1924年),陈安仁返回广州,任岭南大学秘书、政治训育主任兼教授,讲授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品德学,拥护并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民国15年(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参加编写《国民革命军军史》及审查战争理论、战略、战术、战役、军事条令。后来,出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1]

民国20年(1931年),陈安仁在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史、文化史、中国文学史、孙先生之思想及其主义等课程,且在东莞创办明智学校。[1]

民国3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安仁任广州市民众抗日敌后援会常委,任内带头捐款,并推动广州市各界捐献财物,援助抗日。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后,陈安仁赴广东省战时省会韶关,任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委员,编写华南抗日史、军事条令。民国33年(1944年),日军占领韶关,陈安仁任第九战区少将参事(军长级)。[1]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安仁在广州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国民政府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发表了多篇史学及地理学方面的文章。[1]

民国35年(1946年)7月4日,陈安仁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兼任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商法委员会委员,参与制订商法。他还援助家乡东莞兴办观澜中学、塘厦中学。[1]

1964年,陈安仁病逝。[1]

著作

编辑

陈安仁曾任多家中外报社的总编辑、特约撰述人。其主要著作有:[1]

  • 《文明家庭教育法》
  •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纲》
  • 《中国近代文化史》
  • 《中国国民党党史概要》
  • 《孙先生之思想及其主义》
  • 《抗战与建国》
  • 《人口问题》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概论》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