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王國

(重定向自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伊比利亞格魯吉亞語იბერია,又稱ივერია)是古希臘羅馬人對卡尔特利(Kartli,公元前4世紀-公元5世紀)的格魯吉亞王國的稱謂,在現今格魯吉亞的東部及南部。 通常稱之為「高加索伊比利亞」(Caucasian Iberia)或「東伊比利亞」,以別於現今國家西班牙安道爾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高加索伊比利亞人(或「卡特維爾語族」,Kartvelians)成為日後格魯吉亞國家地位的基礎及現今格魯吉亞人民的核心。

伊比利亞王國
Kingdom of Iberia
前302年—580年
国旗
国旗
伊比利亞王國(黃)與科爾喀斯(綠)
伊比利亞王國(黃)與科爾喀斯(綠)
地位
首都
常用语言亞拉姆語
古喬治亞語
宗教
瑣羅亞斯德教
基督教(319年起)
政府君主制
君主 
• 約前299年
法爾納瓦茲一世
• 284–361
米利安三世
• c.447–502
瓦赫坦一世
历史时期古典時代
前302年約前299年
前65年
• 併入薩珊王朝
580年580年
前身
继承
阿契美尼德王朝
伊比利亞公國
今属于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
 俄羅斯
 土耳其

歷史

编辑

南高加索地區在古代是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邊疆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期間,一名名為“阿佐”(Azo)被亞歷山大任為該地區的總督。前三世紀初,法爾納瓦茲一世在伊比利亞稱王,建立了伊比利亞王國第一個王朝:法爾納瓦茲王朝英语Pharnavazid dynasty。法爾納瓦茲王朝統治伊比利亞王國直到前93年阿爾沙克一世奪取王位。[1]

前65年,羅馬將軍格奈烏斯·龐培為了對付本都國王米特里達梯六世,率軍入侵高加索英语Caucasian campaign of Pompey。不久後,伊比利亞西北方的科爾喀斯成為羅馬的疆域,伊比利亞王國則大致保持獨立地位。[2]

三世紀末,波斯支持的米利安三世登上伊比利亞王位,建立霍斯勞王朝。米利安三世在319年昄依基督教,開始伊比利亞的基督教化英语Christianization of Iberia。此時的伊比利亞王國逐漸成為薩珊王朝的附庸國,此時期又被稱為薩珊伊比利亞英语Sasanian Iberia。六世紀時,東羅馬帝國與薩珊王朝爆發伊比利亞戰爭。580年,薩珊王朝國王荷姆茲四世廢黜霍斯勞王朝,將伊比利亞併入薩珊王朝。此後伊比利亞失去獨立地位,成為伊比利亞公國[3]

參考

编辑
  1. ^ Fähnrich, Heinz (2020), Die Könige der Parnawasiden. Georgien in der Weltgeschichte. Reichert. ISBN 978-3-95490-525-6
  2. ^ Braund, David. Georgia in Antiquity: A History of Colchis and Transcaucasian Iberia, 550 BC-AD 56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814473-3
  3. ^ Bowman, Alan; Peter, Garnsey; Cameron, Averill.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12, The Crisis of Empire, AD 193-3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89. ISBN 978-0521301992. 

參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