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鱼龙列表鱼龙目鱼龙超目所有的综合列表,表中列出各属的属名、命名者及有效性。该列表包括所有普遍接受的属(有效属),亦包括无效、可疑(疑名)、未正式命名(裸名)的属和有效属的次异名,以及不再被视为鱼龙类的物种。

泛围和术语 编辑

目前没有官方的或较为规范的鱼龙列表,但最全面的列表可在米克·哈拉莫(Mikko Haaramo)支序分析档案的鱼龙形下纲英语Ichthyosauromorpha部分找到。[1]

命名惯例和术语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本列表使用的术语包括:

  • 次异名:用于描述同一分类单元的旧名。若有两个或多个属被正式指定且模式标本均被分配到相同的属,首先公布的名字(按时间顺序)为首异名,其他名字则属于次异名。首异名通常都被正式使用,除非ICZN有特别的决定,而次异名则不可以被再次使用,就算是弃用名也是如此。次异名往往是主观的,除非所描述的属都是基于同一标本。
  • 裸名:属于已经发布,但未被ICZN的标准正式公布的名字。裸名都是无效的,因此裸名不会被写为斜体并作为一个适当的通用名。如果名字后来正式公布,那该名字就不会成为裸名并会在此列表中写成斜体。通常情况下,用于描述同一标本的正式公布名字会与裸名区分开来。
  • 复名:是指已经正式发布,但已被用在另一分类单元的名字。第二次使用的名字会变成无效(因为后续用途),而需要重新命名。复名不属于正式属名。
  • 疑名:用于描述没有独自诊断特征的化石的名字。因为这可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和有争议的名称,这里不将使用这一条件。

A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坚泳鱼龙

B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似魣鱼龙
 
贝萨诺鱼龙
 
短鳍鱼龙

C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加利福尼亚鱼龙
 
短吻龙
 
礁灵鱼龙
 
巢湖龙
 
对接头龙
 
杯椎鱼龙

D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E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真鼻龙
 
剑鱼鱼龙

F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G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格兰道鱼龙
 
短尾鱼龙

H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喜马拉雅鱼龙
 
湖北鳄

I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鱼龙

J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K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L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M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混鱼龙

N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小鳍鱼龙

O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短头鱼龙
 
大眼鱼龙

P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圆凸齿鱼龙
 
扁鳍鱼龙

Q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R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S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刚体龙
 
萨斯特鱼龙
 
秀尼鱼龙
 
狭翼鱼龙

T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切齿鱼龙
 
海帝鱼龙

U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歌津鱼龙

V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W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华氏鱼龙

X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Y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亚西科夫鱼龙

Z 编辑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一种2米长[2]大眼鱼龙科[3]遗骸在索尔恩霍芬石灰岩中发现并误认作鱼龙新种,2000年创建新属。
  2. ^ 属名已被一种蜥蜴占用。
  3. ^ 一种与扁鳍鱼龙海灵鱼龙英语Caypullisaurus关系较近的晚侏罗世大眼鱼龙科[3]化石英国俄罗斯欧洲部分发现。[4][5]
  4. ^ 一种3米长的块鳍鱼龙科,也是已知最原始的真鱼龙类英语Euichthyosauria,化石首次发现于加利福尼亚洲卡尼阶的下霍塞克石灰岩英语Hosselkus Limestone。之前曾先后归入萨斯特鱼龙海豚鱼龙英语Delphinosaurus
  5. ^ 一种与扁鳍鱼龙短鳍鱼龙关系较近的大眼鱼龙科[3]化石发现于阿根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
  6. ^ 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柔阶地层,可能属于狭翼鱼龙科[5]
  7. ^ 中国巢湖发现的一种拥有蜥蜴状身体的原始鱼龙类,也是该类群最小的物种之一,长70至180匣米,重约10千克。
  8. ^ 一种奇怪的中三叠世混鱼龙科,头部有高高的骨嵴,身体长达5米。曾一度被归入混鱼龙,直到1998年独立建属――有人对该做法表示反对。
  9. ^ 最大的鱼龙之一,成年后身长可达6米(20英尺)至10米(33英尺)。杯椎鱼龙是鱼龙类中最不像鱼的物种,没有背鳍和分叉尾部,因此可能像现代海蛇一样通过身体左右蠕动来游泳。
  10. ^ 一种长度超过6米的鱼龙,生存于锡内穆阶托阿尔阶英国德国。外观像一条普通鱼龙类:身体像鱼,拥有背鳍尾鳍,双眼巨大,但有一个独特特征以区别于其它鱼龙类――上颚为下颚两倍长,上面排列着指向侧面的“牙齿”,类似锯鳐[5]
  11. ^ 生存于锡内穆阶英国,特征为吻突极端延长,使其拥有类似剑鱼的外观。剑鱼鱼龙所知于两具骨骼。正模标本是一只4米长的幼龙,第二具标本发现于1996年,体长估计为7米。
  12. ^ 一种仅有1至1.5米长的小型鱼龙类,化石发现于格陵兰中国日本加拿大的海岸。
  13. ^ 生存于瑞替阶普连斯巴奇阶比利时英国德国[5]
  14. ^ 一种生存于启莫里阶提通阶大眼鱼龙科化石英国德国发现。[5]
  15. ^ 斯匹次卑尔根发现的一种已灭绝海洋爬行动物,之前归入鱼龙超目,但是藻谷亮介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其缺乏该类群的基础共有衍征,因此在双孔类演化树中的确切位置目前尚不清楚。
  16. ^ 一种化石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德国斯匹次卑尔根中国发现的鱼龙。[6]
  17. ^ 目前已知最大的鱼龙场种,化石于1920年在内华达州首次发现。生存于晚三叠世诺利阶,拥有长而尖的双颚,且仅在前端长有牙齿。模式种寻常秀尼鱼龙的标本长15米(49英尺),第二个物种西卡秀尼鱼龙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长度估计为21米(69英尺),后来归入萨斯特鱼龙。
  18. ^ 生存于托阿尔阶阿连阶英国法国德国卢森堡,最大身长为4米。[5]一个著名的化石是一亲死于分娩的雌龙和幼龙化石,证明鱼龙幼崽和鲸鱼一样出生时尾巴先露在外面,以防止在完全出生前溺水。
  19. ^ 一种生存于赫塘阶托阿尔阶英国德国的大型鱼龙类,长约12米(39英尺),[5]眼眶直径约为20 cm(7.9英寸),在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最大。
  20. ^ 可能是关岭鱼龙的异名,尽管因为化石保存状况不好而很难确认[8][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Haaramo, Mikko. Ichthyosauromorpha. Mikko's Phylogeny Archive. 14 July 2004 [9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2. ^ Bardet, N; Fernández, M. A new ichthyosaur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lithographic limestones of Bavar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0, 74 (3): 503–511. doi:10.1666/0022-3360(2000)074<0503:aniftu>2.0.co;2. 
  3. ^ 3.0 3.1 3.2 Fernández, M. Redescription and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Caypullisaurus (Ichthyosauria: Ophthalmosaurida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 81 (2): 368–375. doi:10.1666/0022-3360(2007)81[368:RAPPOC]2.0.CO;2. 
  4. ^ Efimov, VM. An Ichthyosaur, Otschevia pseudoscythica gen. et sp. nov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Strata of the Ulyanovsk Region (Volga Region). Paleontologicheskii Zhurnal. 1998, 32 (2): 187–191.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Maisch, MW; Matzke, AT. The Ichthyosauria. Stuttgarter Beiträge zur Naturkunde. Serie B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2000, 298: 1–159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6. ^ 6.0 6.1 Shang Qing-Hua; Li Chun.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ichthyosaur Shastasaurus in the Guanling Biota (Late Triassic), Guizhou, China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9, 47 (3): 178–193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7. ^ Sander, P.M.; Chen, X.; Cheng, L.; Wang, X. Claessens, Leon , 编. Short-Snouted Toothless Ichthyosaur from China Suggests Late Triassic Diversifica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chthyosaurs. PLOS ONE. 2011, 6 (5): e19480. Bibcode:2011PLoSO...619480S. PMC 3100301 . PMID 2162542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9480 . 
  8. ^ Maisch, M. W.; Pan, X. R.; Sun, Z. Y.; Cai, T.; Zhang, D. P.; Xie, J. L. Cranial osteology of 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Reptilia: Ichthyosauri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6, 26 (3): 588–597. doi:10.1671/0272-4634(2006)26[588:COOGTR]2.0.CO;2. 
  9. ^ Shang, Q. H.; Li, C.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ichthyosaur Shastasaurus in the Guanling biota (Late Triassic), Guizhou, China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9, 47 (3): 178–193 [2022-03-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