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范围在中国北方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面积约有6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面积7%左右[1]。其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包括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中部和东部、青海省东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区[2],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黃土高原一景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地质地貌 编辑

 
阴影部分为黄土高原,其范围在中国北方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50至2,000米之間。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3]

气候和水文 编辑

黄土高原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大陆性和季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全年总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强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度在8至14℃,无霜期为120至200天,属暖温带

黄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约有200条(参看小流域),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北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那里的河流水量不丰,年径流量只有185亿立方米(黄河干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响较严重,洪峰急涨急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贫乏,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很深,多在60~70米以下。

土壤和植被 编辑

黄土的特性 编辑

 
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是最适合农耕文明诞生和延续的土壤。黄土质地细腻、颗粒细小、结构疏松,原始人类用简单的木质、骨质或石质工具就可以轻松翻开黄土,进行耕种,这就是黄土的易耕性。与黄土易耕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覆盖的红土,因为气温高、雨量大,土层的淋溶非常严重,红土中大量的铁元素被淋溶下去,在距离地面20-30厘米左右的地方形成一个富含铁结核的淀积层,这一层非常坚硬,在没有铁质工具前,人类对其基本无计可施。所以农业的起源,只能发生在黄土这类易耕的土层之上。[4]

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触到淋基岩层,那随后肯定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以肥沃著称,它的土层厚度却只有1米左右,当现代人克服了气候寒冷的不利影响,在东北发展农业时,仍然时刻要担心黑土厚度不断减薄的土壤侵蚀问题。在黄土高原上,土层厚度却根本不成问题。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厚度堆积厚度在80-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4]

黄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Raphael Pumpelly)在考察过中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它(黄土)的肥力似乎是无穷无竭!”一方面由于黄土堆积深厚,它具有垂直的纹理,灌溉后有利于下层的养分、水分被毛细作用带到地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季风对黄土的搬运和堆积一直都没有停止,每年都有新的黄土落在地面上,就好像它一直在进行“自我加肥”,所以不用担心土壤中养分元素耗尽而无法继续耕种的问题。“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4]

黄土高原的植被 编辑

 
黄土高原山地景色

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拥有较多植被和森林,直到清朝时期,仍记载有大片森林存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开垦等人为破坏,植被已经大面积消失,成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5]。近年来,政府在黄土高原开展退耕还林等政策,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以恢复脆弱的生态环境[6]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土壤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土地贫脊,植物很难生长。加上滥砍滥伐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高原上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东南部的植被条件好一些,西北部多为乾草原荒漠草原。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数字,1977年,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1%;2014年,森林覆盖率增加至19.6%[1]

水土流失 编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丧失熟化土层,使当地土层的蓄水保湿能力降低,丧失耕种能力。水土流失还导致河道淤塞,水库淤积、渠道不畅等后果,治理困难。

參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2768. 千沟万壑看巨变——“三北工程”修复黄土高原生态纪实--新闻报道-人民网. cpc.people.com.cn. [201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0). 
  2. ^ Dong, Xuerui; Zhang, Hong; Zhang, Minggang. Explaining the diversity and endemic pattern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pproach for woody plants of the Loess Plateau.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9-12-20, 27 (12): 1269. doi:10.17520/biods.2019224. 
  3. ^ 黄土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www.igsnrr.cas.cn. [201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4. ^ 4.0 4.1 4.2 《中国国家地理》,黄河黄土专辑(2017年第10期)
  5. ^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 sls.iwhr.com. [201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6. ^ 黄土高坡重现森林不是痴人说梦. phtv.ifeng.com. [201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