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44衝鋒槍
EMP44衝鋒槍(英語:EMP 44)是一款在二战時期由納粹德國埃爾馬兵工廠於1943年生產的原型及全金屬製冲锋枪,但被德國陸軍裝備部拒絕,發射9×19公釐帕拉貝倫口徑手枪子彈。[1]
EMP44衝鋒槍 EMP 44 | |
---|---|
类型 | 冲锋枪 |
原产地 | 德意志國 |
服役记录 | |
参与战争/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1942年 |
生产商 | 埃爾馬兵工廠 |
生产日期 | 1943年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3.6千克(7.94磅) |
长度 | 720毫米(28.35英寸) |
槍管长度 | 250—308毫米(9.84—12.13英吋) |
子彈 | 9×19公釐帕拉貝倫彈 |
口徑 | 9.02毫米(.355英吋) |
槍管 | 1根,線膛,外圍受穿孔式氣冷隔熱罩所包覆,並與槍口的制退器為一體 |
枪机 | |
发射模式 | 半自動、全自動,可擊發調變 |
射速 | 500—600發/分鐘 |
槍口初速 | 380米/秒(1,246.75英尺/秒) |
有效射程 | 150—200公尺(164.04—218.72码,492.13—656.17英尺) |
最大射程 | 300公尺(328.08码,984.25英尺) |
供弹方式 | 32發MP40可拆卸式彈匣 |
瞄具 | 固定機械瞄具 |
歷史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時期,德意志國防軍廣泛使用沖锋枪;加上踏入中期,德國各地兵工廠受到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導致工業生產力明顯減少,因而令兵工廠對於能在較低的生產成本帶出設計比MP40冲锋枪更為簡化的衝鋒槍的工業能力有著強烈的依賴性。1944年,主要的MP40的生產商埃爾瑪兵工廠提交了EMP44。機匣如斯登般是由焊接鋼管生產出來。制退器是以與俄罗斯PPS-43的制退器同樣的方式,在槍口由衝壓钢所成形生產。
雖然最初研發時命名為“MP 44”,但由於MP43作出利於生產的設計變更型已經占用該命名,因而加上埃爾馬兵工廠(Erma Werke)的首個字母“E”並更名為“EMP44”。可是,EMP44由於它未能通過驗收測試而被拒絕;但主要是新型武器,比如StG44已經以取代MP40和毛瑟Kar98k雙者作為主要目標進行生產(雖然最後都沒有普遍裝備德軍)。直到戰局進一步惡化令德軍需要一種結構簡單的衝鋒槍時,採用的是設計與斯登衝鋒槍近乎相同的MP3008衝鋒槍。
概述
编辑EMP44衝鋒槍藉由開放式槍栓射擊,口徑為9×19公釐帕拉貝倫手枪子彈。該槍的全長720毫米(28.35英吋),但亦有一說是取決於槍托位置、在892—950毫米(35.12—37.4英吋)之間。槍管長度為250—308毫米(9.84—12.13英吋)。發射速率為每分鐘500發,並具有可裝上兩個MP40的可拆卸式彈匣的雙重彈匣插槽,都裝有彈匣時等同64發。雖然瞄準具最大可調整至300公尺(328.08码,984.25英尺),其實際射程卻是150—200公尺(164.04—218.72码,492.13—656.17英尺)。
該槍是由全金屬製成,但也可說是粗製濫造的拼裝物,比如槍托是由焊接在一起的管狀物製成。因為每個部分都為了易於製造而呈直角般聯接,以至它在過去的衝鋒槍之中給人如同異類的印象。這是為了回應德國政府批准的簡單武器計劃(Primitiv-Waffen-Programm)的當中要求,將其作為武器設計理念的一部分而構築的衝鋒槍,或多或少地在試圖模仿英國斯登衝鋒槍以及(在模仿的程度上較少的)PPSh-41衝鋒槍。歸根究底,這種粗劣的外觀設計是導致它被德意志國防軍拒絕採用的敗筆。[2]
該槍可能是在1942年設計,已知可作唯一的序列號例子有15號,而該槍標有其生產日期為1943年2月。原型槍的下場的一種說法為是,它倆大部分的雙重供彈機構都被拆卸下來,然後安裝在MP40/I以上。[3]
參見
编辑資料來源
编辑- ^ John Walter. The Guns of the Third Reich. Greenhill Books. 2004: 187. ISBN 978-1-85367-598-0.
- ^ W. Darrin Weaver (2005) Desperate Measures - The Last-Ditch Weapons of the Nazi Volkssturm, Collector Grade Publications, ISBN 0889353727, pp. 110-112
- ^ G. de Vries, B.J. Martens: The MP 38, 40, 40/1 and 41 Submachine gun, Propaganda Photos Series, Volume 2, Special Interest Publicaties BV, Arnhem, The Netherlands.First Edition 2001, page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