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計劃經濟
活跃的讨论内容
政治专题 | (获评初級、中重要度) | ||||||||||||
---|---|---|---|---|---|---|---|---|---|---|---|---|---|
|
经济学专题 | (获评初級、高重要度) | |||||||||
---|---|---|---|---|---|---|---|---|---|---|
|
Untitled编辑
- 关于“指令性经济/指令经济”的提法,“指令性经济”在中国大陆属于经济学术语,“指令经济”提法常大陆以外地区使用,二者概念相同。
- “命令经济”属于大陆以外,特别带有特殊意味(批判性),不属于常见用语。
- 计划经济属于大陆即为常见的提法,而且极为常见和易懂,概念完全与“指令性经济”相同,属于政治和经济学概念。
- 建议全部合并至计划经济。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Cncs wikipedia(對話|貢獻)於2005年10月25日 (二) 13:23加入。
有爭議的版本编辑
微觀效率编辑
- 所以計劃經濟的出現給批評者的產生了嚴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觀的低效率無法延伸到成為宏觀的低效率,宏觀效率極高。
有研究指製造同一單位 GDP 中國比日本、西歐、美國需要消耗多幾倍資源,這應該算是微觀效率不好的結果吧。--水水 (留言) 2008年10月6日 (一) 05:56 (UTC) 不对,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东西都是不计入GDP之中的(比如商品交换中的增值,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用GDP来衡量只会越少而不会越多。
中立性與準確性問題编辑
1.『之後蘇聯為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這段話貶低美蘇惡意控制他國經濟,違背中立性原則。
2.弊端中「不能改善微觀效率」一條文中包含宏觀效率較高的優勢說法。排版上,應該在優勢中說明優勢,劣勢中說明劣勢,交錯說法容易造成混淆。
3.日本被列為現存計劃經濟的例子需要有可靠來源。查閱英文維基列了印度、沙特(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也沒列日本。日文維基則是說二戰的大日本帝國以及滿洲國屬於計劃經濟,都沒有提到現在的日本是屬於計劃經濟體制。
4.計劃經濟的「爭議」章節應該是列舉「有人認為優,有人認為劣」的某些特質。貪污明顯是弊端,就算貪污並不存在,貪污仍然不合乎「爭議」的特質。 Oikeiosis 2009年12月9日 (三) 21:34 (UTC)
- 我參考英文維基做了修改,也刪除了專門為中國計劃經濟實施成果辯護(與本條目其實無關)的語句、外部連結。現在先將中立性與準確性模板移除,如果有人有意見,大家也可以再討論。Oikeiosis 2009年12月14日 (一) 17:3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