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Tiouraren/編輯草稿

遼寧古盜鳥[註 1]("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又譯遼寧古盜龍[1]遼寧原始盜龍[2],是一具經人為拼湊而成的化石,由至少兩種出土於中國遼寧白堊紀地層的恐龍鳥類)化石構組[3]。這具化石於1999年11月在《國家地理》雜誌的一篇文章上被首次詳細描述,由於同時具有恐龍與鳥類[註 2]的特徵,為當時在鳥類起源上仍備受爭議的「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有力證據,因而一度被認為是連接獸腳類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缺失環節

背景 编辑

經過 编辑

 
「遼寧古盜鳥」化石原件,位於中國古動物博物館。雖然該化石是人工拼湊的標本,此物種也並不存在,但因其由燕鳥小盜龍等生物的真實化石構成,仍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註解 编辑

  1. ^ 詳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館數據庫上的描述。
  2. ^ 當時學界已有非鳥型恐龍(non-avian dinosaurs)與鳥型恐龍(avian dinosaurs)的概念,但尚未受到廣泛採納。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董枝明. “古盗龙事件”后记. 科学时报. 2000年. 
  2. ^ 甄朔南. 中国发现的五种带毛的恐龙. 聯合早報. 2000-04-02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2-10). 
  3. ^ Rowe, T.; Ketcham, R. A.; Denison, C.; Colbert, M.; Xu, X.; Currie, P. J. Forensic palaeontology: The Archaeoraptor forgery. Nature. 2001, 410 (6828): 539–540. ISSN 0028-0836. doi:10.1038/3506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