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元康五年夏至改火詔書.jpg

原始檔案(4,592 × 3,448 像素,檔案大小:8.17 MB,MIME 類型:image/jpeg


摘要

描述
中文(繁體):元康五年夏至改火詔書(地灣(A33)出土),臺北市南港區中研次分區中研里(舊庄)
English: The restoration of bound slips is mainly based on handwriting, format, and contents, excavation site, type of document, size, material, and approaching of Han institutions. Handwriting is the key in judging which slips should be grouped together, a connection which is undoubtedly strengthened if their format and contents share similarities. The restoration of "Yuankang wu nian zhaoshu" (Imperial edict of 61 B.C.), for example, was started by researchers Yu Shun and Lao Kan and later completed by Japanese scholar Oba Osamu. Noticing that two slips were written in the same format, Oba focused on other slips unearthed from the same location and compared forms and styles through his understanding of official documents. He was able to rejoin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an imperial edict which could only be learn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tone inscriptions.
日期
來源 自己的作品
作者 氏子

授權條款

我,本作品的著作權持有者,決定用以下授權條款發佈本作品:
Creative Commons CC-Zero 此檔案在創用CC CC0 1.0 通用公有領域貢獻宣告之下分發。
在此宣告之下分發本作品者,已依據各國著作權法,在全世界放棄其對本作品所擁有的著作權及所有相關相似的法律權利,從而將本作品貢獻至公有領域。您可以複製、修改、分發和演示該作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所有這些都不需要請求授權。

說明

添加單行說明來描述出檔案所代表的內容
簡冊的復原主要是依據筆跡、格式和內容作判斷。並且必須考量到簡讀的出土地、形制、尺寸、材質,還有對於制度的理解等資訊。檢測大都是同一人書寫,所以筆跡是判斷的關鍵,若內容有相關,格式相似,其關聯性就越大。〈元康五年詔書〉的復原是由余遜、勞榦開其端,日本學者大庭脩集大成。大庭脩注意到兩枚有相同書寫格式的簡,開始聚焦其出土地的簡讀,透過對公文書的理解及形制、筆跡的比對,重視過去僅見於史籍、石刻上的詔書原貌。

在此檔案描寫的項目

描繪內容

創作作者 Chinese (Hong Kong) (已轉換拼寫)

沒有維基數據項目的某些值

作者姓名字串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氏子
維基媒體使用者名稱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氏子

著作權狀態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檔案來源 Chinese (Taiwan) (已轉換拼寫)

上傳者的原創作品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23年11月12日 (日) 13:29於 2023年11月12日 (日) 13:29 版本的縮圖4,592 × 3,448(8.17 MB)氏子Uploaded own work with UploadWizard

下列頁面有用到此檔案:

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