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寬度是測量譜線在擬定強度-波長範圍區域的措施。它是由具有相同高度的連續輻射區域組成的矩形,尋找它的寬度使矩形的面積等於譜線涵蓋的面積。這是光譜強度的特徵,主要應用在天文學[1]

圖中顯示的等效寬度是對應於以紅色顯示譜線的吸收線。

定義 編輯

正式的等效寬度由下面的公式給定:

 .[2]

此處, 表示在吸收(或發射)任何一側的連續譜線強度特性; 表示跨過整個波長範圍內的強度。然後, 表示強度降為零的假想線,並且與連續的真實部分有着"相同完整的通量"[2]。這個公式可以使用在吸收,也可以使在發射,但是使用在發射時, 的值是負值,所以呈現的是絕對值。

應用 編輯

等效寬度用作光譜特徵強度的定量度量。等效寬度是一個方便的選擇,因為光譜特徵的形狀可以根據生產線的系統的配置而變化。例如,由於發射光子的氣體的運動,該線可能會經歷都卜勒展寬。光子將偏離線中心,從而使發射線的高度無法衡量其整體強度。另一方面,等效寬度「測量由線從光譜中去除的能量的比例」,而與線固有的加寬或解像度較差的檢測器無關。因此,等效寬度可以在許多情況下產生吸收或發射原子的數量。

例如,相當於寬度的測量巴爾末阿爾法在過渡金牛T星以個別金牛T星分類為經典或使用弱內襯。另外,等效寬度在研究中使用的恆星形成在萊曼阿爾法 星系,作為阿爾法萊曼線的等效寬度與在星系的恆星形成率。在需要定量比較線強度的許多其他情況下,也使用等效寬度。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arroll, Bradley; Ostlie, Dale.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strophysics. Pearson Addison-Wesley. 2007. ISBN 0-321-44284-9. 
  2. ^ 2.0 2.1 Stahler, Steven; Palla, Francesco. The Formation of Stars. Wiley-VCH. 2004. ISBN 3-527-40559-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