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宽度是测量谱线在拟定强度-波长范围区域的措施。它是由具有相同高度的连续辐射区域组成的矩形,寻找它的宽度使矩形的面积等于谱线涵盖的面积。这是光谱强度的特征,主要应用在天文学[1]

图中显示的等效宽度是对应于以红色显示谱线的吸收线。

定义 编辑

正式的等效宽度由下面的公式给定:

 .[2]

此处, 表示在吸收(或发射)任何一侧的连续谱线强度特性; 表示跨过整个波长范围内的强度。然后, 表示强度降为零的假想线,并且与连续的真实部分有着"相同完整的通量"[2]。这个公式可以使用在吸收,也可以使在发射,但是使用在发射时, 的值是负值,所以呈现的是绝对值。

应用 编辑

等效宽度用作光谱特征强度的定量度量。等效宽度是一个方便的选择,因为光谱特征的形状可以根据生产线的系统的配置而变化。例如,由于发射光子的气体的运动,该线可能会经历多普勒展宽。光子将偏离线中心,从而使发射线的高度无法衡量其整体强度。另一方面,等效宽度“测量由线从光谱中去除的能量的比例”,而与线固有的加宽或分辨率较差的检测器无关。因此,等效宽度可以在许多情况下产生吸收或发射原子的数量。

例如,相当于宽度的测量巴尔末阿尔法在过渡金牛T星以个别金牛T星分类为经典或使用弱内衬。另外,等效宽度在研究中使用的恒星形成在莱曼阿尔法 星系,作为阿尔法莱曼线的等效宽度与在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在需要定量比较线强度的许多其他情况下,也使用等效宽度。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arroll, Bradley; Ostlie, Dale.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strophysics. Pearson Addison-Wesley. 2007. ISBN 0-321-44284-9. 
  2. ^ 2.0 2.1 Stahler, Steven; Palla, Francesco. The Formation of Stars. Wiley-VCH. 2004. ISBN 3-527-40559-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