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七一效應

由自由华夏在話題讀了很不爽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3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自動評為重定向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香港政治專題 (獲評非條目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香港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非條目級非條目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無需評級。

條目評選 編輯

新條目推薦 編輯

讀了很不爽 編輯

明顯帶着個人感情來寫條目,何謂「保皇黨」?難道支持中國政府的政黨皆是冥頑不化嗎?而逢中必反的黨卻美其名曰:「民主派」!!像長毛之流的人,打着民主的幌子為自己撈取政治資的人,最讓人瞧不起,讓人倒胃口!!雖然我對中共當局的很多做法很不認可,政府官員的腐敗讓人發紫,但香港的部分所謂民主人士的那種奴態(可能是殖民地教育的影響)更令人噁心,港英時代我卻沒見他們像今日這樣抗爭過,香港所謂民主只不過是彭某人的施捨。港英統治香港的近百年中,何時給香港人民主過,只不過是要交給中國前六七年開始所謂的民主選舉,要給中國政府一些麻煩而已,他們說過讓港人選總督嗎?--竹圍牆

(:)回應:竹圍牆你好,我是此條目的原作者。我這次寫七一效應,只是為了帶出一種在香港發生的現象。在整篇文章中,我使用了「保皇黨」這三個字,因為當時(直到現在也是)普遍市民甚至連學者也把他們稱為「保皇黨」,用起來會令大家都明白對象是誰。所以,在這條條目中,「保皇黨」這三個字應該只是用於描述該派系,而並沒有貶低或抬高任何人的意思。至於民主派他們的品格如何?不在這裏的討論範圍之列,這裏只是記述一次在香港發生的集體行動而已。我在造句和用字上已經儘量做到中立持平的原則,雖然也許仍有不足之處,但大體上都能達到大家的標準,才能在新條目推薦中展示出來。無論如何,多謝賜教,並希望你繼續為維基百科作出貢獻。--海豚愛上膠(講我知) 12:59 2006年8月26日 (UTC)
大家好﹗我覺得「保皇黨」不等如就是「支持中國政府」。到底二十三條要用怎麼樣的方式立法﹐北京沒有正面﹑公開發表意見﹐只是叮囑立法。「民主派」也不就是「逢中必反」﹐例如保衛釣魚台﹑反對台獨等等﹐民主派的意見跟北京幾乎一致。讀到形容長毛「打着民主的幌子為自己撈取政治資的人,最讓人瞧不起,讓人倒胃口」﹐我覺得說話要公道一點﹐難道民建聯自由黨不是也在撈取政治資本﹖為甚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這兩個黨都反對﹖不是要在功能界別「撈取政治資本」嗎﹖他們的取向違反「代表工農利益的」建國方針﹐是不是也可以歸類為「逢中必反」﹖港英時代香港人沒有管理自己地方的權利﹐難道現在回歸祖國﹐都要維持殖民管治﹖為甚麼彭某人可以施捨香港民主﹐現在祖國卻連施捨也拒絕﹖在下沒有甚麼意見﹐只是希望大家都去想想﹑想多一點。--中國人一個 00:30 2006年8月27日 (UTC)
中國政府拒絕香港民主嗎,非也!曾特首的改革方案不是被中國政府否次的,而是民主派否決的!中國政府的專制本人也深有體會,他擔心香港民選出來的政府成了脫韁之馬,這是為什麼大陸當局不能一下子給香港普選的原因。中國地方官員專制腐敗,國人皆知,地方首長獨霸一方,猶如山大王,我行我素,自己說的算,全然不顧人民死活。我何償不希望中國內地能在縣市級以上實行民主選擇?我也知道,大陸一但民主選舉,肯定比台灣的選擇亂十倍,買票,買兇,作假票……因為現在的基層有這樣的選舉,一支煙便能收買一票。呵呵。國民素質?還是文化在作祟?--竹圍牆

我想「保皇黨」應該是是香港的反對派給「親中派」的一個貶義的名稱,而「民主派」卻是反對派給自己加上去的一個冠冕堂皇的外衣而已,我全力支持香港的民主,曾特首的政改方案雖不很完備,但有了一個基本的普選時間表,起碼是向民主朝前走了一步,為何卻遭到所謂的民主人士否決了呢?他們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嗎?這對香港的民主有何好處?對此我建議把「保皇黨」改為「親政府派」或「親中派」,而將「泛民主派」改為「反對派」,這樣更符合中立原則--竹圍牆

(:)回應:竹圍牆你好,我是此條目的原作者,感謝你的回應。就黨派命名的問題,我先前的回應已經交代得十分清楚,「保皇黨」是最能反映當時市民對凡事支持政府的政黨看法。而後來連學者在發表評論時,也使用該詞作為這群人的稱呼。可以見到,這個用字是最能清楚表達之餘,也具有其權威性。所以,恕我未能採納你的建議。不過,我很欣賞你對此條目的處理手法,無論如何,多謝賜教,並希望你繼續為維基百科作出貢獻。--海豚愛上膠(講我知) 11:19 2006年8月27日 (UTC)
就算超過50%的香港市民稱親政府的政黨是「保皇黨」,您不認為這三個字帶有貶義色彩嗎?難道香港市民的價值取向就當作是維基的價值取向嗎?--竹圍牆(^_^) 02:38 2006年8月29日 (UTC)
在下不反對把「保皇黨」改為「親政府派」或「親中派」,然而「保皇黨」跟「親政府」有甚麼分別呢﹖至於將「泛民主派」改為「反對派」,只是換成在朝者不能面對異己的偏見而已﹐不見得符合「中立原則」。--中國人一個 15:49 2006年8月27日 (UTC)
西方國家所稱的:「反對黨」也是「在朝者不能面對異己」嗎?現在香港很多學者都稱所謂的民主派為「反對派」,尤其是政改方案被否決以後,這又何解呢?--竹圍牆(^_^) 02:38 2006年8月29日 (UTC)
For this question, 西方國家所稱的「反對黨」也是「在朝者不能面對異己」嗎?Sorry, I don't see any examples of foreign countries that will label the other parties 「反對黨」. The only exemption I can think of is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in Deutschland; however, they are, as the Link for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Hong Kong, willing to call or even label themselves "the opposition" (反對黨) to gain popularity. And in addition, please give evidences for 現在香港很多學者都稱所謂的民主派為「反對派」,尤其是政改方案被否決以後. For example, who and when? I don't see any. 中國人一個 15:17 2006年8月29日 (UTC)
(翻譯)在這條問題中,西方國家所稱的「反對黨」也是「在朝者不能面對異己」嗎?不好意思,我看不到在外國有任何例子,把其他政黨標籤為「反對黨」。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不過,他們就和香港的社會民主連線一樣,願意被對方稱自己為「反對黨」來增加知名度。還有,請列出證據證明香港很多學者都稱所謂的民主派為「反對派」,尤其是政改方案被否決以後。例如誰人和何時?但我看不到有。(/翻譯)
OT:中國人一個,提問題的人是廣東人,未必一定能看英文,照顧一下人家吧。--海豚愛上膠(講我知) 15:54 2006年8月29日 (UTC)
(小修訂)在「西方國家所稱的『反對黨』也是『在朝者不能面對異己』嗎」的問題上﹐我實在看不到外國有任何例子﹐把其他政黨標籤為「反對黨」——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不過﹐它就和香港的社會民主連線一樣﹐自願被標籤作「反對黨」而且藉此增加知名度。還有﹐請列出證據證明「現在香港很多學者都稱所謂的民主派為『反對派』,尤其是政改方案被否決以後」﹐例如何人﹑何時﹐因為我同樣是看不到。(/小修訂)
海豚兄﹐謝謝抽空翻譯。-- 中國人一個 14:57 2006年8月31日 (UTC)


竹圍牆閣下,誰說港人97之前不爭取權利?
那位梁國雄先生(外號「長毛」),早在港英時代就參加了托派組織「革命馬克斯主義聯盟」,反對當時的港英統治者。
如今,他只是繼續干他的「公民抗議」而已。
因為中共完全就是一個維護官僚和資本家利益的政權。
閣下是不了解香港歷史,還是選擇性失明?
——自由華夏 (留言) 2010年7月7日 (三) 06:28 (UTC)回覆
返回 "七一效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