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彼得鲁舍夫斯基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彼得鲁舍夫斯基(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етрушевский,1898年10月9日—1976年10月21日)苏联上将,苏联英雄(1944年)。1953年至1957年,彼得鲁舍夫斯基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事顾问和苏联驻华武官[1]

亚历山大·彼得鲁舍夫斯基
出生1898年10月9日儒略曆9月27日]
俄罗斯帝国盧尼涅茨
逝世1976年10月21日(1976歲—10—21)(78歲)
苏联莫斯科
政党苏联共产党
效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军种蘇聯紅軍
服役年份1915年-1960年
军衔蘇聯上将
参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苏德战争
获得勋章
蘇聯英雄 年頒授)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一级库图佐夫勋章 二级苏沃洛夫勋章 二级苏沃洛夫勋章 红星勋章

生平 编辑

生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盧尼涅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白俄罗斯人

1915年应征入伍,1916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步兵少尉学校,任少尉英语Podporuchik,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参加苏俄工农红军,在南方面军英语Southern Front (RSFSR)参加了苏俄内战,指挥步兵连、营和团,在战斗中受伤。战后任营长。1922年任布良斯克省契卡的剿匪部队负责人。1923年毕业于以第三国际命名的高级战术和步兵指挥学校英语Vystrel course。1928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28年7月任步兵第34师司令部作战科长。1930年11月任步兵第19军司令部作战处长。1931年12月任红军“射击”步兵战术训练班英语Vystrel course主任,1932年5月任提高红军机动部队指挥人员的战术训练班主任。193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34年4月起任机械化部队战术教师。1934年7月起任伏龙芝军事学院机械化部高级主任。1935年8月任步兵第20师参谋长。1938年毕业总参谋部军事学院,该班后来成为著名的“元帅班”(出了4名苏联元帅陆军大将6人,上将8人,海军上将1人)。1938年1月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参谋长。1940年9月任西部特别军区副参谋长,负责组织和动员问题。1941年5月5日任在莫吉廖夫组建的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参谋长。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开始,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迁至莫洛傑奇諾,参加了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1941年6月25日,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遭到德军第3装甲集团的坦克袭击,6月27日撤到明斯克,6月28日被迫撤离明斯克。1941年7月8日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撤到莫吉廖夫州(当日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米哈伊洛维奇·菲拉托夫俄语Пёт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Фила́тов中将空袭重伤)。7月10日德军发起斯摩棱斯克战役攻势,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在7月12日再次遭到袭击,司令费多尔·尼基季奇·雷梅佐夫俄语Фёдор Никитич Ремезов中将受重伤,部队被包围在莫吉廖夫州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突围,但几乎损失掉所有部队。第4集团军部队调归。1941年7月24日中央方面军成立。中央方面线解散后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1941年10月初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中,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在布良斯克附近被包围,但司令 奥森修斯·米哈伊洛维奇·戈罗德尼扬斯基俄语Авксе́нт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родня́нский少将和参谋长彼得鲁舍夫斯基率领下突围进入了库尔斯克州卡斯托尔纳亚站一带。1941年冬,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葉列茨战役英语Yelets Operation中参加了利佩茨克州葉列茨市的防守和收复。1942年夏,参谋长彼得鲁舍夫斯基随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参加了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防御战役英语沃羅涅日戰役_(1942年)、1943年夏的库尔斯克会战沃罗涅日-卡斯托宁斯卡亚进攻战役。1943年秋第13集团军英语13th Army (Soviet Union)挺进第聂伯河并率先强渡。1943年12月彼得鲁舍夫斯基任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第40集团军俄语40-я армия (СССР, 1941—1945)步兵第104军军长,参加了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乌曼-博托沙尼进攻战役英语Uman–Botoșani offensive,强渡了德涅斯特河。1944年春率先攻至苏联罗马尼亚国界——普鲁特河,在雅西市以北的右岸占领了一座桥头堡。1944年8月20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发起进攻,步兵第104军调入第27集团军,突破雅西以北的防线,占领雅西后,转移到福恰尼和雷姆尼克,占领了罗马尼亚城市皮泰斯特和雷姆尼克-萨拉特。克服了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之后,彼得鲁舍夫斯基的部队接近了坚固的罗马尼亚城市圖爾達。攻城时,彼得鲁舍夫斯基被炮弹爆炸震伤,但没有离开指挥岗位。圖爾達被解放后,才在卫生营休养了几天。随后,彼得鲁舍夫斯基的部队解放了克卢日奥拉迪亚两个城市,在50天内穿越罗马尼亚全境600多公里,从山麓进抵多瑙河中部低地匈牙利境内。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4年9月13日法令,彼得鲁舍夫斯基中将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第2568号)。1945年参加了在匈牙利境内的战斗,在巴拉顿湖地区击退了德国党卫军反攻。1945年3月任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第46集团军司令,参加了维也纳战役。1945年4月13日,第46集团军与坦克第6集团军一起解放了维也纳,几天后第46集团军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推进,并于1945年5月参加了布拉格进攻战役

战后,彼得鲁舍夫斯基中将继续指挥第46集团军。1946年6月任外高加索军区参谋长。1947年2月任伏罗希洛夫高等军事学院高级讲师。1947年调任保加利亚人民军首席军事顾问。1950年任西西伯利亚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1953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事顾问兼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武官,1954年8月21日晋升上将军衔。1957归国,任军事外交学院俄语Военно-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院长。

1960年退役。住在莫斯科,在苏联退伍军人委员会工作。1976年10月21日逝世,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沈志华. 余论四 朝鲜战争期间的苏联驻华军事顾问.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11月 [2019-06-13]. ISBN 9787218044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官衔
前任:
科托夫
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
1953年–1957年
繼任:
特鲁法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