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6月18日) |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德語: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或偉大衛國戰爭,俄語: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羅馬化:Velikaya Otechestvennaya Voyna,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巴巴羅薩行動開始進攻至蘇聯莫斯科、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在柏林向苏联无条件投降為止。
苏德战争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歐洲戰場的一部分 | |||||||||
![]() 自左上顺时针:蘇聯T-34戰車進攻柏林;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德军虎I坦克;1943年-1944年冬东线战场中的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别动队在乌克兰屠杀犹太人;威廉·凯特尔签署德国投降书;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軍士兵 | |||||||||
| |||||||||
参战方 | |||||||||
軸心國: 支持: |
同盟国: 倒戈或停戰的軸心國: 空中支援: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兵力 | |||||||||
1941年
|
1941年
| ||||||||
伤亡与损失 | |||||||||
见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 |||||||||
|
名稱 编辑
战前形势 编辑
西線戰役和瓜分波蘭 编辑
在20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納粹黨在德國取得執政,而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綏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納粹德国的气势。而此时的苏联總書記約瑟夫·史達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將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东欧等国划分為兩国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德国与苏联联合发动的波蘭戰役以及1940年的法國戰役之后,德国和義大利在1940年就很快就占领了中歐、西歐大陆、北歐和巴爾幹半島,1941年6月初,德國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丹麥、比利時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並且盟國除了義大利外有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独自和德国、義大利作战。而此时,蘇聯在1939年9月蘇德瓜分波蘭之后从波蘭得到了它51%的领土,从羅馬尼亞拿走了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维纳,从芬兰它拿走了卡累利阿、萨拉、雷巴奇半島等领土。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餘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品質和人民生活水準则远不如納粹德国。另外,苏聯全国也刚从疯狂的大清洗肅反運動中慢慢恢复正常的秩序。在德國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國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烏拉爾山以东;对德國和谈,避免刺激德國;稳住东方的大日本帝國,先是通过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以牵制日本的军队,之后又转变态度,于1941年4月和日本签署《蘇日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苏联吞并的地区的人民大多反对苏联的统治,在德国入侵的时候有很多民众都发起暴动赶走苏军并欢迎德军的到来。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持續抵抗(德國的入侵),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大大低估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罗萨计划,德軍計畫以集中380万兵力,以“閃電戰”分別从北、中、南3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苏联第2和第3大城市列寧格勒和基輔等城市,在苏联西部地区把苏军的主力消灭,接著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擬定巴巴罗萨計畫半年后,苏联浑然不觉,還於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举行阅兵式纪念國際勞動節,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史達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史達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分勝負之前,德軍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而且苏联此时也因为正在准备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計劃」,而没有料到德军即将进攻苏联。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所描述,史達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策劃,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苏联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双方军事实力对比 编辑
项目 | 德國 | 蘇聯 |
---|---|---|
总參戰人次 | 850万上下(全國兵役適齡16-40歲人口約1500萬) | 2000万上下(全國兵役適齡16-40歲人口約2100萬) |
用于苏德战场的兵力 | 305万陆军(戰前水準) | 268万陆军部署于西部战区(戰前水準) |
编制 | 190个師(其中德军陆军153个师又3个旅,包括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师;37个仆从国师) | 170个师另2个旅 |
坦克 | 3,700辆 | 2.2萬辆,其中新型T-34/76和KV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
火炮 | 4.72萬门 | (50毫米以上)3.75萬门 |
作战飞机 | 4,980架 | 1.2萬架(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西部战区部署5,000余架 |
作战舰艇 | 192艘 | 396艘 |
战争进程 编辑
閃電战争爆发 编辑
1941年6月22日[1]凌晨4时30分,共有300萬名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長戰線上分為北方集團軍的29個師、中央集團軍的50个师、南方集團軍的59个师,一共4個裝甲兵團、153个德国师和37个其餘軸心国师,共计190个师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蘇德戰爭的新階段。當天下午,德國、意大利及羅馬尼亞政府正式對蘇聯宣戰,25日芬蘭對蘇宣戰。
德軍主力中央集團軍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羅斯的苏军,兵力包括2個做為先鋒矛頭的裝甲兵團(第2及第3)、50个师,进而进攻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的兵力包括1個裝甲兵團、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羅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團軍的任务是向基輔和烏克蘭地區进攻,消滅位於烏克蘭第聶伯河地帶的蘇軍,兵力包括1個裝甲兵團、57个师。此外还有駐守在挪威和芬蘭的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就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反击,消灭入侵之敌。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且有在西歐作战积累的丰富经验等优势,擊潰蘇軍前線。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也開始進逼烏克蘭首都基辅。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制为方面军,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萬名蘇军被德軍俘虏,共損兵880000。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和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继续前进,试图利用钳形攻势包围斯摩棱斯克。最终在7月15日德军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而在明利克附近的德军(步兵)则利用钳形攻势,包围了残余苏军在新格魯多克的十几个师,并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 7月9号,位于新格鲁多克的苏军投降,明斯克围歼战由德军胜利告终。
此時德军分调部分負責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7月7日進行到9月26日,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軍將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稱围歼苏军66萬人(事實上有約15萬平民),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圍战。 在北方戰埸方面,8月31日,芬蘭軍佔領維堡、並且在9月對發動東卡累利阿攻勢攻佔彼得羅扎沃茨克,令部份蘇軍被牽制,至9月8日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攻占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勉强推进至列宁格勒的涅瓦河近郊,但未能完成对列宁格勒的攻占,於是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切斷列宁格勒與外界的聯繫,开始了持续达872天的列寧格勒圍城戰。而中路的進攻莫斯科行動也相應推遲。德軍就趁這個時候在10月協助盟友發動台風行動,進攻莫斯科,羅馬尼亞軍在敖德薩戰役擊敗蘇軍並控制該市(該蘇軍撤到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以及克里米亞戰役,蘇軍黑海控制權被削弱。
在1941年秋苏联损失了70%的工业生产能力,基础工业产量只有德国及德占区的33%;1942年苏联钢铁产量为德国的25%、铜产量和铝产量为德国的20%、煤炭产量为德国的17%,仅石油产量超过德国。蘇聯在1941年7月3日组建的后撤疏散委员会(主任什维尔尼克、副主任柯西金)领导下,2,593家工业企业趕緊转移到东部,兵荒馬亂的形勢似乎十分危急。
推进莫斯科受阻 编辑
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發動「颱風行動」,大举进攻莫斯科。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到100萬、75个师、1,700辆坦克、1.4萬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总共125萬名兵力、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蘇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德军陆军兵分3路在沿途突破蘇軍的防御线后逐步向莫斯科挺进,但是最猛烈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2日之后莫斯科戰役正式打响,但此时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蘇聯在紅場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最终顶住了德军进攻,并在11月30日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成功阻止在北线到卡林努、中线在纳罗—福明斯克和莫扎伊斯克、南线到图拉城下并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停下来建造了几道临时防线,并于1941年12月5日之后转入125萬人的大反攻,至1942年1月7日将參與台风行动的德军向西击退至距离莫斯科25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方,并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之间付出了35,757人阵亡、9,721人失踪,共计45,478人阵亡和失踪、总伤亡17.3萬人的代价。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的熱澤夫戰役,以苏军最终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戰宣示俄式「大炮兵主義」戰勝德式「機甲化坦克部隊」,夙有「閃電戰之父」美譽之德國名將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將被憤怒的希特勒調離德國東方戰線戰場,為巴巴羅薩行動失敗負責。苏军这时稳住了苏德战场局势,让纳粹德国的“閃電戰”计划徹底失敗。但苏联隨後的反攻在德军的战术及经验优势下很快就失利了,并在1942年1月8日至5月10日的德米杨斯克包围战中失败,之前被苏军包围的10萬名德军最终成功突围。
在巴巴罗萨计划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方,企图集中前所未有的11个集团军共131萬兵力的力量进攻苏聯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的巴庫油田。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苏军在哈爾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西南方面军的几个集团军共23萬人被包围并被殲滅。6月,德军進攻了苏联克里米亞地区黑海艦隊的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爆發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接着挥师直指史達林格勒和外高加索的巴庫,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聯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集中了131萬兵力朝頓河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的「藍色行動」,渡过了顿河河曲,于7月23日攻占了頓河畔羅斯托夫。
德军把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A集团军(德国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B集团军(德国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一共11个集团军的共131萬兵力的同时向史達林格勒和北高加索进军,拥有27萬人的第6集团军进攻史達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高加索油田。藍色行動包括沃羅涅日戰役、高加索戰役;紅軍包括「天王星行動」、「冬季風暴救援行動」、「土星行動」在内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开始,雙方企圖從側翼著手拉鋸之戰。
南線相持不下 编辑
1942年春天,苏军人數达到550萬人,军火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由于在租借法案中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春天至1942年夏,苏军在德蘇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在1942年4月间苏军在从南到北的全部战场(柳班攻勢、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刻赤半島戰役)都遭遇了挫敗。
1942年7月17日作为藍色行動一部分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响。德军的第6集团军27萬名兵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其目的是掩护正在实施高加索戰役的德军A集团军群向巴库(南方集团军群在蓝色方案中的最终目标)挺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兵力吃緊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北高加索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萬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87,000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第6集团军还是在沿途相继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展开全市范围内的战斗。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绝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从德军第6集团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和总参谋长華西列夫斯基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的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第6集团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但是天王星行動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准备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了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兩个月以上。对于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斯大林格勒的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一公里的4个桥头堡的狭长地带,但德军第6集团军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瓦西里·崔可夫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第6集团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第6集团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盧斯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多次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行动,在斯大林格勒的南北两端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19日至11月22日几个集团军在突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南北两端的罗马尼亚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十分薄弱的防御线之后到卡拉奇会师,完全包围了在斯大林格勒市内的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兩个师。希特勒命令被苏军包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不准突围并“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同时派遣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运输飞机用空运的办法给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提供武器装备和食物等物资补给(不过在当时德国空军的运输能力下,每天只能向斯大林格勒空运117吨物资,最高的一天是230吨、最低的一天是80吨,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第6集团军的每天至少需要800吨武器装备和食物等物资,因此造成第6集团军战斗力下降,并饿死冻死无数),并命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迅速撤出高加索,在准备了3个星期之后实施冬季风暴救援行动,但在11月22日推进到离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还有48公里时被苏军所阻,当时需要保卢斯主动突围配合行动,最终曼斯坦因在11月23日放弃救援,并于11月29日撤回到11月12日出发时的战线。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代号为指环的总攻,至1月24日苏军完全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个叫塔特辛斯卡亚的飞机场,至此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的最后希望也随之破灭。当时苏军派出特使到德军第6集团军的司令官总部找保卢斯,开出最优厚的条件:「只要保卢斯将军在24小时内命令部队放下武器、让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陆军第6集团军投降,就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派遣医疗队医治受伤和生病的德国士兵,并承诺遣返他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的条件,不过这个提議被保卢斯拒绝了。至1943年1月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在苏军已经突入到其司令部门前的绝望之下被迫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該戰役德军第6集团军付出了24萬人阵亡和100萬人受伤的代价),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从此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世界近500年以来的战争史上最为致命的战役,德军付出了24萬人阵亡,苏联红军付出了47萬人阵亡。共约有70萬人在战斗中丧生,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增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存活时间则以小时和分钟计算。
斯大林格勒戰役堪稱是二戰德蘇戰場上最重要的轉折,蘇聯以臨時組建出的兩個殘破不堪的集團軍,拖住並殲滅了德國南方集團軍最精銳的第6軍團,粉碎了德國奪取高加索油田的戰略目標。德國一名高級指揮官聞訊大嘆:「這25萬人的損失,就像我們的脊梁骨被蘇聯人打斷了。」
1943年是德蘇战场最具关键的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蓝色方案的所有目标均破产(北方集团军群没能攻占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没能攻占巴庫和史達林格勒),苏军则发动了土星行動的继续向顿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2月9日库尔斯克、2月8日至2月16日收复了哈尔科夫、2月8日收复了顿涅茨克、2月6日收复了沃罗涅日、别尔哥罗德、2月9日至2月19日收复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及其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天872天的围困,而在列宁格勒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水电和供暖系统被毁掉而造成的寒冷、饥饿和纳粹德国国防军空军的轰炸下支撑了872天,城内约有85萬人死亡,被称为战争史上最长时间的围困战并且是没有被敌军攻占的围困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苏军反扑 编辑
1943年初的德蘇戰場,德國事實上還是有再出手的能力的,但是蘇聯趁著史達林格勒的勝利,以及兵員得到大量補充,便迅速沿全線發動大規模反攻,德軍戰略上開始轉入被動。
不過個別戰役裡,苏军在追击德军时,德軍的撤退是戰術性的,往往講求大量殺傷敵人後才放棄陣地,但渴望勝利的蘇聯人並不在乎傷亡,因而出现了战线拉得过长、作战部队损耗严重、人员装备严重缺编、步兵和坦克严重脱节等现象;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抓住红军的这些问题,在得到从法国抽调来的4个党卫军装甲师的增援后,发起了“第3次哈尔科夫战役”,一举歼灭冒进的苏军5个師共计8萬余人,击毁并缴获苏军坦克600余辆,占领了哈尔科夫并对苏军南翼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即后来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自身伤亡仅万余人。
7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的一共78.8萬名的陆军兵力,并在2,700辆坦克和空军支援下,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分别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的一共两个方面军的红军,倾其所有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赌博性的进攻战庫爾斯克戰役,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壘”。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依照梯次建立了8条防御工事,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战斗的兵力有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共191萬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軍。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战役进攻阶段的兵力达78.8萬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的奥廖尔方向突击库尔斯克的有15个师,而从南面的别尔哥罗德方向突击库尔斯克的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
7月5日早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坚固的防御线面前,德军的进攻没获得预期性的结果,收效甚微。7月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奥博楊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双方的损失,结合俄罗斯90年代解密的苏联当局档案和德国国防部档案记载:此战苏军参战坦克被击毁786辆,德军参战坦克被击毁60輛至70辆左右;当日暮时分,德军虽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近10多年的西方研究稱德军實際上以較小的交換比在戰術上擊敗了蘇軍,但此役確實將德軍的進攻能量耗盡)。
7月16日,德军得到11萬名兵力增援,达到了90萬人,准备打防御战;苏军在集结5个方面军: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共262萬用于库尔斯克战役反攻阶段的进攻的兵力,发动了庫圖佐夫行動,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奥廖尔附近向西击退并收复了大量城市,并在8月1日发起鲁緬采夫行動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从别尔哥罗德附近方向向南击退并在8月18日至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蘇军的最终胜利挺进而结束。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最重要的决战,这场死鬥虽然使苏军伤亡了86萬人、6,06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1,961架飞机被击落、损失火炮5,244门,但是决战後來看,苏联是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和减员;同期德军付出了伤亡19.8萬人(其中阵亡45,444人)的代价、76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691架飞机被击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损失很大,造成其在苏德战争东方战线的进攻力被削弱的不争事实,这个是蘇军打败德軍的第一步。
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只能被迫转入全面防御的被动挨打局面。8月,苏军在大盧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全线大规模进攻,经过1943年8月至12月的第聶伯河戰役到11月30日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第聂伯罗皮德洛夫斯克等大城市。
苏联进攻東歐 编辑
1943年8月至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了进扼新罗西斯克附近的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至1943年11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只有250萬兵力,其中202萬陆军野战部队,在芬兰有第20集团军的17.6萬人和其他基地部队。在西欧和意大利的德军有244萬人,而当时臃肿庞大的德国空军的规模达到了令人惊讶的300萬人,但此时纳粹德国战败已成定局。
1944年初,苏军共有635萬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突击性武器装备方面均已完全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3年12月23日-1944年10月29日,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战略性的大规模进攻性战斗(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进攻、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进攻、第一次雅西-奇西瑙进攻、纳尔瓦战役、卡累利阿进攻、卡累利阿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第二次雅西-奇西瑙进攻、布加勒斯特战役、贝尔格莱德战役、杜克拉山口进攻、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克里米亚进攻),苏联史学家称之为“十次斯大林突击”,在1944年夏天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全面推移到德国本土。
東歐盟友的崩潰 编辑
羅馬尼亞倒戈 编辑
同年8月至9月,蘇軍發動雅西-奇西瑙攻勢攻入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8月23日羅馬尼亞發生政變,國王米哈伊一世聯合羅馬尼亞共產黨拘捕了軍人總理扬·安東內斯庫,羅馬尼亞王國被蘇軍佔領。
保加利亞政變 编辑
9月9日保加利亞王國亦在苏軍支持下發生政變,保加利亞王室被保共推翻,當時只有7歲的國王西美昂二世被驅逐、攝政王基里尔王子被槍決,同樣地保加利亞被蘇軍佔領,保加利亞佔領的馬其頓及西色雷斯分別被南斯科夫游擊隊及登陸希臘的英軍接管。
匈牙利變天 编辑
10月16日匈牙利王國倒戈盟軍失敗導致全境被德軍及箭十字党控制,攝政王霍尔蒂在布達佩斯王宮被德軍逮捕,匈牙利由盟友淪為德國傀儡。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變天令德軍於10月放棄佔領希臘並撤回南斯拉夫以至德國本土,西方盟軍在同月接管了希臘。
芬蘭退出 编辑
1944年8月4日親德的芬蘭總統里斯托·呂蒂辭職下台,芬蘭國會任命陸軍元帥曼納海姆為總統。9月19日曼納海姆的芬蘭政府和蘇聯簽訂莫斯科停戰協定,回復冬季戰爭後的領土,放棄所有戰時1941至1944年在蘇聯的佔領地(主要東卡累利阿)、本土的薩拉及佩琴加區,芬蘭正式退出蘇德戰爭並結束了繼續戰爭。蘇聯要求芬蘭逐出其境內德軍,即拉普蘭戰爭。
最后阶段 编辑
1945年1月上旬,在苏德战争战场上,苏军(包括约34萬人的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萬人,拥有107,300门大炮和迫击炮、12,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00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名匈牙利部队)、56,200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45年1月12日,蘇軍發動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17日將華沙解放,19日將德國的波蘭總督府的首府,克拉科夫解放。
1945年2月13日,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布達佩斯戰役完全擊敗守城德軍及傀儡匈牙利軍隊,維也納戰役、布拉格攻勢、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西里西亞攻勢、東波美拉尼亞攻勢、東普鲁士戰役中轻易消灭了大量德军,并完全占领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奥得河以东的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德軍主力及各歐洲軸心國已全部投降,蘇軍踏入德國,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羅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总兵力在250萬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征集了柏林市的人力物力,也组织了总共为76萬人的人民冲锋队的兵力(其中45萬人是一线部队)和30萬名警察部队。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其中负责进攻柏林的有114萬人,经过16个昼夜的激战至4月30日下午2時25分,苏军第3突击近卫军把象征蘇军胜利的胜利旗帜插在了纳粹德国国会大厦顶端,标志着苏德战争的苏军最终获胜而结束,4月30日下午3時,希特勒在元首地堡自杀。当时柏林城防区司令魏特琳曾试图打算向蘇军的进攻柏林的部队的统帅科涅夫做出有条件的投降的谈判,科涅夫不允许,要求其立即无条件投降,经过几番交涉和斗争,最终在5月2日,柏林守軍宣布投降,柏林戰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萬多人。盘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投降。
歐洲中部時間1945年5月8日22时43分,德国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无条件投降文書在柏林簽署。而投降儀式也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亚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威廉·凱特爾、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投降文书要求德軍于1945年5月8日23時01分(莫斯科時間5月9日0時01分)停止所有行動,二戰欧洲战場,包括蘇德戰爭正式结束。
然而,蘇德戰爭的戰事仍然進行。德軍仍然堅守布拉格以東地區直至5月11日。同一天,蘇德戰爭最後一場戰役,即斯利維采戰役爆發,並在12日凌晨以蘇軍和西方盟軍的勝利而結束。
1945年5月13日,蘇軍停止所有攻勢,蘇德戰爭的戰鬥結束。同一天,德國的領土淪陷了,蘇聯所佔據的部分成為了東德。
其他国家的作用 编辑
西方国家的援助 编辑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军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援助保证了苏联可以更方便的集中资源生产诸如坦克和火炮等军事装备。1943年之后这些硬件设备帮助苏联以较小的代价,较高效的方式取得胜利。
从另一个方面说,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显示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同盟国击败纳粹德国的决心。瓦解了各个轴心国;动摇了中立国对纳粹德国的合作态度。纳粹德国的国际空间更遭到打压,东线的占领余地变小,加速了纳粹德国的战败灭亡。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编辑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史達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所受到的压力,但英美直到1944年才开辟第二战场。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陆军作战武器装备用于东线。蘇聯在英美援助下牵制了德軍主力因而对二战做出巨大貢獻。有些亲苏亲共的声音認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实施诺曼底登陆成功行动,从西线进攻德国。但历史真相和此並不相符,聯軍遲遲無法攻擊法國是受到第厄普突击战失敗以及對登陸尚未準備好影響。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在英美援助下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同时盟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战役,有力地配合了苏军的东线战役,使德军在苏德战争东方战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更加捉襟见肘。
此外英国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就一直和德国空军、海军作战。德军于1941年下半年就开始逐渐将东方战线德国空军撤回西欧和本土。但到1944年6月辟第二战场前,苏德战争东方战线德国空军的的出动架次要高于西线(这要比地面上的部队重要得多),是苏联牵制并打败了德国空军主要作战力量,才使战略轰炸得以实施。
日本 编辑
大日本帝國早在日俄戰爭後對外擴張政策就分為陸軍支持的北進論和海軍支持的南進論。1941年3月,希特勒告知訪柏林的日本大使松岡,不管北進還是南進,只希望日本儘快在亞洲地區發動大規模戰事使盟軍轉移視線。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兩個月后這場戰爭爆發,而德國亦沒有事先通知日本自己对苏开战,日本軍部仍在滿洲國部署軍隊和演習,史稱關特演。亦一度因德軍進展順利,以松岡洋右為首的北進派占大多數要求遵守《三國同盟條約》助盟友進攻蘇聯,並撕毀條約北上攻蘇聯遠東主要外東北地區及蒙古人民共和國,這要求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絕,因為軍部已經決定了南進。
到了12月初,因為日本沒有北進令蘇聯遠東軍可以去歐洲增援,使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受到阻滯。儘管如此日本相信盟友德國最終會取得勝利,又因急需資源,海軍為首的南進派受採納,大本營執行攻取東南亞地區的南進策略,亦是太平洋戰爭的間接導火線。
影响和后果 编辑
苏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编辑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部份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英勇作战和顽强抵抗,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战对战后很长时间内的欧洲格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德国损失约23%的领土(约11萬平方公里),其中东普鲁士被苏联和波兰瓜分,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东部在战后划归波兰领土;苏联政府主导了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中、东欧政治秩序,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華沙聯盟解散為止。
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编辑
苏德战争之所以被称为20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致命的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伤亡情况。
- 苏联的伤亡数字非常大,各方的数字并不完全一样:
- 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累计阵亡9,164,800余人(包括战斗中阵亡、受伤之后不治而亡和死于德国战俘营的军人),其中战斗阵亡约677萬余人。
- 西方统计数据显示:苏联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战斗阵亡和失踪约700萬人,被俘約520萬人(其中大約360萬人死于德国战俘营),军队总死亡人数1,060萬多人,平民死亡1,740萬多人。
- 总共死亡約2,660萬人,一共5,980萬人伤亡,苏联全国兵役适龄(16歲至40歲)男子几乎全部非死即残。苏德战争也严重影响了苏联的人口性别比例,直到今天,俄罗斯都处于女多男少的状态之中。1941年初苏联人口统计数为1億9,670萬(包括新兼并地区),而1946年仅余1億6,700萬,因此苏联的实际死亡人数应该大于蘇聯官方公布的数据。
- 德军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过千万:
- 德国国防部数据:战斗阵亡及失踪381萬、被俘約300萬人(包括1945年5月以后投降於蘇军的約120萬名德军),最终“东线”的德军死亡人数为418萬人。
- 西方统计数据:战斗阵亡及失踪約400萬人、被俘約330萬人(其中4年战争期间被俘约180萬人,1945年4月30日以后投降德军约150萬人,主要是柏林战役中被俘的約40萬名德军、布拉格战役中損失(被俘、失蹤及陣亡)的86萬名德军和库尔兰口袋中投降的約20萬名德军,被俘后死亡約363,300人、伤病累计約700萬人,最终德军东线死亡約430萬人;平民被杀約220萬人(主要为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德国东部等地区的德国居民)。
- 以上数据包括奥地利、苏台德地区、阿尔萨斯等地的德國人。另外德国盟友军队有超过100萬人死于东线对苏作战。
战争中的女军人 编辑
前线参战女性中,150,000人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86人成为苏联英雄、4人荣获一等荣誉勋章。到1944年2月,2,793名女性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获得了各种勋章和奖章(占获奖总人数的7.4%),其中5名女游击队员获得了列宁勋章、25名女游击队员获得了红旗勋章、29名女游击队员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二级勋章,还有2,634名女爱国者获得了其他勋章和奖章。
- 苏联数千名女飞行员获得战斗勋章和奖章,其中29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防空部队基本由女兵组成,女兵数量超过54,000名。
- 通信部队的80%为女兵,担任电话接线员、无线话务员、无线电发报员、无线电发射员、线路巡查员、技术员和机械师等等。女通信兵特·恩·芭拉姆金娜、普·弗·格尔曼、阿·阿·马洛佐娜、耶·克·斯杰姆颇科夫斯卡娅获得苏联英雄勋章,数万名女通信兵获得各种勋章。
- 1940年苏军野战部队的医疗服务编制超过10万人,其中女兵居多。战争期间,医疗服务队补充的军医中女子占70%,而超過300,000名护士和超過900,000名义务医疗队员全是女兵。仅1941年下半年牺牲的女军医和军士就有4,409人。15名女军医与女护士荣获苏联英雄称号、40,000多名女医护人员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
- 莫斯科会战时,莫斯科市600,000名工人中374,000名为女工,莫斯科近郊以妇女为主的260,000农民在通往城市的要冲上修筑了各种防御工事。莫斯科组建了12个民兵师,其中第3师中700名不同民族的妇女。
- 1941年列宁格勒近40,000妇女参加了正规军和民兵。1944年1月列宁格勒方面军中女兵超过22,000人。列宁格勒市红十字会为军队培训了42,129名女护士和女卫生员,向后方战地医院输送了20,000多名女卫生员。1942年8月列宁格勒35个防空营中女兵超过18,000人
-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防空部队中约有8,000名女兵,超过官兵总数的一半。
- 基辅大学历史系女毕业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作为狙击手参加了敖德萨保卫战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共击毙了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
注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 纪念纳粹侵苏80周年 德国总统:我们父辈的罪行. DW. 2021-06-18.
参見 编辑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 苏联
- 纳粹德国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瓜分波兰
- 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 巴巴羅薩行動
- 蘇聯戰爭罪行
- 關東軍特種演習:大日本帝国于二战期间实施的一次为对苏联发动战争所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