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
轴心国(英語:Axis power、德語:Die Achsenmächte)最初称为罗马-柏林轴心(英語:Rome–Berlin 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战争联盟,以德國、意大利、日本3個國家為中心。
轴心国 Achsenmächte(德語) Potenze dell'Asse(義大利語) 枢軸国/樞軸國(日語) | |
---|---|
1940年–1945年 | |
![]() | |
地位 | 军事同盟 |
历史时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反共产国际协定 | 1936年11月25日 |
• 钢铁条约 | 1939年5月22日 |
• 三国同盟条约 | 1940年9月27日 |
• 战败解体 | 1945年9月2日 |
英法的绥靖政策为轴心国的成立铺平道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更以东欧版图尤其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诱饵,怂恿德國进攻苏联。蘇聯则于1939年以“德苏互不侵犯條約”应对,以瓜分波兰缓和苏德关系。
1940年7月希特勒發出「第16號元首指令」准备执行登陆英国的“海狮行动计划”(后并未实施),8月不列颠空战展开,9月轴心国成立。11月苏联希望藉与轴心国加入意願,而避免东欧和西亚的战事,但德国早有“新秩序”计划即后来的“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前身,将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视为低等种族应对其财物与国土予以掠夺,並透過快速擴張的戰爭來實現新世界秩序,尤其是希特勒认为英国受犹太人掌控,苏联则斯拉夫民族众多,轴心国对两者必然发动进攻,与苏联当时的理念有诸多冲突,所以希特勒后来对苏联谈判中所提出的要求不予回覆,谈判最終因為德國入侵苏联而破局。轴心国间的联盟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后正式瓦解。
歷史编辑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義日三国同盟条约》(即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就戰略角度,德國攻佔南俄,日本攻佔蒙古,意大利自意屬北非跨蘇伊士運河攻佔中東,德日義軍隊再共同於伊朗會師。儘管如此,三國多數單獨行動以及協調差。例如德國進攻蘇聯沒有通知日本(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不能告知日本[1])而進攻後又要求日本北進蘇聯西伯利亞,但日本因已決定南進而拒絕;日本於1941年11月有向德國表態會和美國開戰但德國不知道何時開戰。
隨著戰事發展,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
1944年羅馬尼亞於8月發生政變後倒戈盟軍;9月9日保加利亞發生共產主義政變倒戈了盟軍;芬蘭在9月19日和蘇聯停戰(《莫斯科停戰協定》);1944年10月匈牙利密謀退出被德國發現後被入侵(鐵拳行動),建立了傀儡政權。
日本見败局已定,於5月6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而納粹德国則在1945年5月8日投降。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次日泰國宣佈在1942年1月對英美的宣戰無效,美國接受了泰國的宣稱,轴心国集團因此滅亡。
轴心国成员编辑
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3月25日加入、1941年3月27日退出,引發南斯拉夫戰役。克羅地亞獨立國 (意大利保護國)
1941年6月25日加入、1945年5月8日政府因德國投降而解散。
戰時盟國编辑
他們并未簽署三国公约,主要因民族主義及領土收復主義(芬蘭的大芬蘭主義、泰國的泛泰主義)而站在軸心國陣營,只想收復過去的失地或本民族土地,對戰爭的參與度有限。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誌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轴心国協助建立的傀儡政权编辑
軸心日本扶植编辑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軸心德國扶植编辑
- 斯洛伐克共和國
-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 維希法國
- 希臘國
-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年-1945年)
-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 匈牙利王國國民統一政府 (1944-45年)
- 維德孔·吉斯林挪威傀儡政權(1942-45年)
- 阿爾巴尼亞德占時期 (1943–1944)
- 摩納哥 (1943–1945)(被意大利(然後德國)占領)
軸心意大利扶植编辑
轴心国的合作国编辑
軸心國佔領區编辑
- 中國(部分領土為日本佔領)
- 蘇聯(部分領土為德國佔領)
- 義大利(1943年投降後,北部領土被德國佔領)
- 英國殖民地(部分領土被佔領,包括馬來亞、緬甸、海峽殖民地、砂拉越、北婆羅洲、汶萊、索羅門群島、吉爾伯特及埃里斯群島的吉爾伯特群島、聖誕島、英屬印度的安達曼群島及香港)
- 法國(法國本土部分被德國和意大利佔領,其餘部分和部分殖民地由附庸國維希法國控制,亞太區部分殖民地由日本佔領,如法屬印度支那,部分殖民地由抵抗運動自由法國控制)
- 丹麥(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丹麥失守後,殖民地格陵蘭、法羅群島及冰島被英美兩國保護。)
- 挪威
- 荷蘭(荷蘭本土被德國佔領,殖民地東印度群島被日本佔領。)
- 比利時(比屬剛果未被軸心國佔領)
- 卢森堡
- 希臘王國
- 捷克斯洛伐克
- 波蘭
- 奥地利
- 南斯拉夫王國
- 菲律賓自由邦(遭日本佔領)
- 阿尔巴尼亚
圖集编辑
参见编辑
註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Trial of German Major War Criminals, vol. 3, pp. 376–377. Italics in the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