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英語:Tripartite Pact;德語:Dreimächtepakt;義大利語:Patto tripartito;日语:日独伊三国間条約〔日獨伊三國間條約〕),于1940年9月27日由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此项协定正式确立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国同盟关系,并被认为是对美国的警告:要么保持中立,要么腹背受敌。
![]() | |
類型 | 军事同盟 |
---|---|
簽署日 | 1940年9月27日 |
簽署地點 | ![]() |
簽署者 |
条约补充1936年的德日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之不足,并消除德国与日本因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起的嫌隙。
維也納仲裁裁決後,匈牙利王國(1940年11月20日)、罗马尼亚王國(1940年11月23日)和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协定。保加利亚王國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2年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與大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簽訂了一份秘密文件,確定了以東經70度線作為瓜分世界的勢力範圍的分界線[1]。
1945年5月25日,鑒於義大利已於2年前戰敗、德國在5月8日投降,僅存的日本廢除了三國公約。
文件内容编辑
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政府認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有自己在世界上有適當的地位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因此決定分別在東亞和歐洲相互支持和合作,共同努力實現更大的目標,以建立和維持新秩序為主要目的,旨在促進有關人民的共同繁榮和福祉。此外,三國政府希望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而這些國家將傾向於按照與本國相似的路線進行努力,以實現其最終目標,即世界和平。因此,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政府已經同意了以下款項:
第一條:日本承認並尊重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和建立的新秩序。
第二條:德國和意大利承認並尊重日本在東亞的領導地位和建立的新秩序。
第三條: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同意在上述路線上進行合作。他們還承諾,如果締約國之一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洲戰爭或日中衝突的國家的攻擊,他們將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協助。
第四條:為執行本協定,由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各自政府任命的聯合技術委員會將毫不拖延地立即開會。
第五條: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申明,上述協定對三個締約國與蘇聯之間目前存在的政治地位沒有任何影響。
第六條:本協議自簽署之日起立即生效,並自生效之日起十年內有效。在上述期限屆滿前,締約雙方應在適當的時候,應其中任何一方的請求,就續展進行談判。
特此,經各自政府正式授權的下列簽字人已簽署本協議並附上他們的簽名。
外部連結编辑
腳註编辑
- ^ "Martin, Bernd (2006). Japan and Germany in the modern world. Berghahn Books. ISBN 1-84545-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