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產國際協定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9年9月8日) |
《反共產國際協定》(又稱防共協定,德語:Antikominternpakt,日语:防共協定)是納粹德國與大日本帝國在1936年11月25日簽訂的反對共產國際及蘇聯的協定,由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和日本驻德国大使武者小路公共签署[1]:188–189。此協定後來陸續有其他國家加入。在1937年至1940年間簽署國只有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滿洲國和西班牙國。1941年時,這個協定的簽署國包括了保加利亞王國、汪精衛國民政府、克羅地亞獨立国、丹麥保護国、芬蘭、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2]:49。
![]() | |
類型 | 公約 |
---|---|
起草完成日 | 1936年10月23日 |
簽署日 | 1936年11月25日 |
簽署地點 | ![]() |
簽署者 |
協定包括3條正文、附屬議定書和秘密附屬檔案。主要內容有:締約國相約互通關於共產國際活動的情報,並緊密合作,協定和採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對“受共產國際威脅的第三國”採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請其加入本協定;設定常設委員會,協定反共事宜。秘密附屬檔案規定:當締約國一方遭到蘇聯進攻或進攻威脅時,另一方不得採取任何有利於蘇聯的行動並立即商討“保護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經雙方同意,不得與蘇聯締結違背本協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條約。該協定的簽訂是德、日、意法西斯為擴大對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產物,標誌著軸心國的初步形成。
參見编辑
参考编辑
- ^ Hofer, Walther (编). Der Nationalsozialismus: Dokumente 1933-1945. Frankfurt/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2 [1977]. ISBN 3596260841 (德语).
- ^ Osmanczyk, Edmund J.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Bristol: Taylor and Francis. 1990 [1985]. ISBN 085066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