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約瑟夫·匹希斯

亨利約瑟夫·匹希斯(法語:Henri-Joseph Paixhans 法语发音:[pɛksɑ̃] ),1783年1月22日出生於法國梅斯,1854年8月22日於茹伊奥阿尔谢逝世[1]。曾在19世紀初擔任法國砲兵軍官。

匹希斯的照片
一幅怪物迫擊砲(法語:Mortier monstre)的畫,該迫擊砲同為匹希斯的發明。

匹希斯畢業於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並參予了拿破崙戰爭,在1830年到1848年期間曾擔任眾議院摩澤爾河的代表議員[1],1848年升任少將(法語:Général de Division)。

1823年,匹希斯發明了世界首座具有平射彈道的匹希斯炮 (英語:Paixhans guns,法國海軍則稱為:canon-obusiers英语Canon-obusier,意為加農砲)。匹希斯炮也是世界第一個使用非全金屬實心炮彈的火炮,這種火炮宣告了木製戰船的終結,引發了裝甲船的出現。除了匹希斯炮外,匹希斯還發明了"怪物迫擊砲英语Monster mortar"(英語:Monster Mortar),使用500公斤重的砲彈,在1832年法國對荷蘭安特威普圍攻戰英语Siege of Antwerp (1832)起了可怕的功效。此外,他也是一名海軍理論家,匹希斯認為一個裝備著精良裝備的船隊足以擊敗當時規模最大的海軍部隊,這也使得他成為海軍綠水學派的先驅。

維克多·雨果曾寫下:

"Terre! l'obus est Dieu, Paixhans est son prophète."[2]
(大地啊!那砲彈即是神,而匹希斯則是祂的先知)

匹希斯艦砲 编辑

 
一架匹希斯炮英语Paixhans gun的素描。

匹希斯首先發明了一種延遲機制,讓炮彈安全的從火炮中擊出,並保持平射彈道。 他將設計1822年7月11日提交給海事部長,並立即向鑄造廠訂購了兩個原型。1824年1月和9月至10月,使用舊式的雙層甲版木造戰船和事佬號英语French ship Pacificateur (1811)(法語:Le Pacifiqueateur)作為目標,進行了兩系列測試。這些測試顯示了爆炸性彈丸對木質船體船舶的破壞性影響,尤其是這種炮彈會讓木質戰船陷入火海。[3]

第一座匹希斯炮在西元1841年完成。砲管約重一萬磅,能在兩英里內準確命中目標。西元1840年左右,法國、英國俄羅斯美國都開始研發這種新型的海軍艦砲。[4][5]

在西元1849年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中,一次在埃肯弗德附近的作戰中,這類型的火炮在作戰中被使用,並證實了他的實用價值,尤其是在西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錫諾普海戰

影響 编辑

鐵甲船 编辑

木造船在匹希斯炮面前變得相當脆弱,而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即是鐵甲船出現的原因。第一艘鐵甲船是法國光榮號(法語:La Gloire),使用木製船身,但在外層使用鋼鐵包覆。隨後的是英國勇士号铁甲船,該艦使用金屬船身、木製構造。

進一步的研發 编辑

 
位於法國勒芒的匹希斯兵營。

匹希斯炮在美國約翰·A·道格倫英语John A. Dahlgren的手中被更進一步的改良,他曾寫下:「至今為止,匹希斯炮讓海軍的人員感到滿意,並被海軍廣泛使用,但過度要求爆炸威力的結果,導致他犧牲了火炮的射程和精準度。將我的設計和匹希斯炮相比,嚴格來講匹希斯炮的炮彈功用還是侷限在舊時代炮彈的用法,並不是為了用在精確的射擊,更不強調在長距離上的穿甲能力。它們是舊型火炮的一種混合型輔助武器,因此法國的使用規模令人感到不快。我的想法是:『這種火炮應該要能夠在需要時,在遠處發射精準的炮彈,並將整艘船的火炮都改用這樣子的艦砲。』」——海軍上將約翰·A·道格倫。[6](原文詳見條文末端^

漂浮砲台 编辑

 
匹希斯漂浮砲台,攝於西元1862年。

亨利·杜皮·戴羅梅英语Henri Dupuy de Lôme(法語:Henri Dupuy de Lôme)設計的一種漂浮砲台—匹希斯級,共有四艘在西元1861年和1862年服役。這種船本來是設計使用於交趾支那,皆為木造。

著作 编辑

下列為匹希斯的著作:

  • Considérations sur l'état actuel de l'artillerie des places (1815)
  • Nouvelle force maritime (Paris 1822), OL开放图书馆17092419W 有關他設想的一個使用裝甲和爆炸性炮彈的艦隊
  • Force et faiblesse militaires de la France (1830)
  • Constitution militaire de la France (Paris 1849) OL开放图书馆10308202W
  • Retraite de Moscou (Metz 1868) OL开放图书馆10308203W

他國授勳 编辑

資料來源:法國國防軍史檔案館,文件編號:7YD1182[1]

註釋及參考文獻 编辑

注腳 编辑

  1. ^ 1.0 1.1 法國外籍軍團博物館檔案編: LH/2037/76,Base Leono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維克多·雨果靈台集中的一首詩:C'est à coups de canon qu'on rend le peuple heureu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3. ^ Annales maritimes et coloniales. 巴黎. 1815: 508-520. 
  4. ^ Konstam, Angus. Big Guns: Artillery on the Battlefield,第92頁. Casemate. 2017: 160. ISBN 978-1612004884. 
  5. ^ Weigley, Russell Frank. The American Way of War: A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cy,第63頁. 1960. ISBN 978-0-253-28029-9. 
  6. ^ Peterson, Clarence Stewart; Dahlgren, John Adolphus Bernard. Admiral John A. Dahlgren: Father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rdance. 1945: 92. 

參考文獻 编辑

原文 编辑

^ Paixhans had so far satisfied naval men of the power of shell guns as to obtain their admission on shipboard; but by unduly developing the explosive element, he had sacrificed accuracy and ran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stem of Paixhans and my own was simply that Paixhans guns were strictly shell guns, and were not designed for shot, nor for great penetration or accuracy at long ranges. They were, therefore, auxiliary to, or associates of, the shot-guns. This made a mixed armament, was objectionable as such, and never was adopted to any extent in France... My idea was, to have a gun that should generally throw shells far and accurately, with the capacity to fire solid shot when needed. Also to compose the whole battery entirely of such guns.-Admiral John A. Dahlg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