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季刊創立於1965年。

在特定年代,由于所有的書籍刊物或是藝術創作作品皆須經過政府的審查制度的原因,藝文創作收到意識形態的控制,但劇場季刊率先将歐美現代主義影劇思潮引進入台灣,在雜誌中翻譯討論如法國新浪潮的電影以及劇本創作,如電影劇本《廣島之戀》《甜美生活》《去年在馬倫巴》等,與戲劇劇本相關的劇作家討論,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歐仁·尤內斯庫(法語:Eugene Ionesco,1909年11月26日-1994年3月28日)、哈羅德·品特、CH,CBE(英語: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1]

創辦人員 编辑

創辦初期由當時國立藝專校友(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莊靈邱剛健、李至善、崔德林、陳清風作為先鋒創辦《劇場》雜誌,並吸引徐尹秋、郭中興、張健、方莘、李南衡、黃華成等眾多志同道合的藝文友人加入,而像是撰寫小說的陳映真劉大任、王禎,以及創作詩詞的方莘,攝影界的張照堂等人也都參與了《劇場》雜誌的編輯與創作之中。

創刊歷時 编辑

《劇場》雜誌為季刊,每三個月為一期,1965年在台北創刊,共出版九期,因經費等問題而無力再印製,於1968年出版最後一期。

封面設計 编辑

雜誌封面由畢業於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黃華成所設計,逐步奠定雜誌的風格走向。雜誌名稱「劇場」兩字,原本是方正的中文鉛字,擅長字體設計的黃華成,為符合雜誌的實驗和新潮性格,轉化成活潑的圖像符號,如同演員般在封面上自由跳動,富含「現代感」的設計美學[2]

創刊影響 编辑

《劇場》雜誌影響六零年代後的台灣藝文發展,不僅是在電影、劇場藝術中,而是為台灣開拓現代主義的發展空間,有更多元的角度以及視野,提供更大創作空間的想像,可謂台灣藝文思潮中重要推手。[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李幼新. 劇場雜誌. [201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2. ^ 張世倫. 林怡秀、蔡雅祺、高如萱 , 编. 未完成・黃華成 初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0年9月: 31-62. ISBN 978-986-5459-19-2. 
  3. ^ 蔡孟文. 《劇場》雜誌與五、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思潮.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