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

历史军队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11]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Narodnooslobodilačka vojska i partizanski odredi Jugoslavije (NOV i POJ), Народноослободилачка војска и партизански одреди Југославије (НОВ и ПОЈ)馬其頓語Народноослободителна војска и партизански одреди н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 (НОВ и ПОЈ)斯洛維尼亞語Narodnoosvobodilna vojska in partizanski odredi Jugoslavije (NOV in POJ)),為南斯拉夫共產黨為對抗納粹德國和其軸心國盟友所組成的武裝部隊。通常簡稱為南斯拉夫人民(或譯作民族解放軍南斯拉夫游擊隊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與游擊隊
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游擊隊旗
游擊隊旗
活躍期1941年–1945年
意識形態
領導人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愛德華·卡達爾
伊萬·里巴爾
弗拉基米爾·納佐爾英语Vladimir Nazor
拉德·孔卡英语Rade Končar
伊沃·洛拉·里巴爾英语Ivo Lola Ribar
阿索·約萬諾維奇英语Arso Jovanović
安德耶拉·海布朗英语Andrija Hebrang (father)
斯韋托扎爾·武克曼諾維奇英语Svetozar Vukmanović
科斯塔·納奇英语Kosta Nađ
佩科·達普切維奇英语Peko Dapčević
科恰·波波維奇英语Koča Popović
佩塔爾·德拉普辛英语Petar Drapšin
米哈伊洛·阿波斯托爾斯基英语Mihajlo Apostolski
伊萬·戈什尼亞克英语Ivan Gošnjak
亞歷山大·蘭科維奇
米洛萬·吉拉斯
薩瓦·科瓦切維奇英语Sava Kovačević
鮑里斯·基德里奇
弗蘭克·羅茲曼英语Franc Rozman
總部移動,跟隨主要行動單位。
活動地區南斯拉夫王國軸心國佔領下的南斯拉夫
 罗马尼亚王国(避難目的)[10]
義大利王國義大利王國伊斯特里亞茨雷斯島洛希尼島阜姆札拉、部分佛里烏利-威尼斯朱利亞,特別是的里雅斯特
 德意志國(1945年5月,部分的克恩頓州
成員人數80,000–800,000
盟友同盟國

前軸心國:

其他盟友:

其他支援盟友:

對手軸心國

其他軸心國合作者:

反對派:

戰役、戰爭蒙特內哥羅起義英语Uprising in Montenegro (1941)
索博起義英语Srb uprising
烏日策共和國英语Užice Republic
比哈奇共和國
內雷特瓦河英语Battle of Neretva
蘇捷什卡戰役
科扎拉攻勢英语Battle of Kozara
突襲德瓦爾英语Raid on Drvar
貝爾格勒攻勢
斯雷姆戰線英语Syrmian Front
的里雅斯特行動英语Trieste operation
(較常被注意的)
南斯拉夫游击队战士斯捷潘·菲利波维奇英语Stjepan Filipović在被占领瓦列沃的纳粹士兵处决前高喊“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緣起编辑

二次大戰一開始,南斯拉夫共產黨由於受到德蘇協定的影響,並沒有實際參與對德作戰。1940年以前,甚至還一度加入反戰活動。1941年4月,德國聯合意大利、匈牙利及保加利亞進攻南斯拉夫,並瓜分其國土。直到1941年7月4日,德國進攻蘇聯後不久,南斯拉夫共產黨中央方決定對德作戰,同年12月21日,建立第一支正規軍第一無產階級旅英语1st Proletarian Brigade (Yugoslav Partisans)),組成人民解放軍。[12]

發展编辑

戰爭初期六個月,人民解放軍與切特尼克部隊協同作戰,但是後來由於目標不同而分道揚鑣,進而相互攻擊。由於切特尼克領導者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不但沒有對軸心國作戰,反而有和意大利駐軍合作攻擊人民解放軍部隊。1943的德黑蘭會議後,英國政府立場轉變,由支持米哈伊洛維奇轉為支持狄托,撤回原先駐在米哈伊洛維奇總部的軍事代表團,改派以麥克林(Fitzroy Maclean)率代表駐在狄托總部,並提供武器支援。隔年6月16日,人民解放軍統帥狄托與皇室政府代表伊萬·什巴舍維奇英语Ivan Šubašić維斯島簽訂了維斯條約,認可南斯拉夫共產黨部隊取代南斯拉夫祖國軍為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軍隊。[13]

戰後编辑

1945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以戰時的人民解放軍為基礎建立國家軍隊「南斯拉夫人民軍[14]

参考文献编辑

  1. ^ Fisher, Sharon. Political change in post-Communist Slovakia and Croatia: from nationalist to Europeanist.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27. ISBN 978-1-4039-7286-6. 
  2. ^ Jones, Howard. A new kind of war: America's global strategy and the Truman Doctrine in Gree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67. ISBN 978-0-19-511385-3. 
  3. ^ Hupchick, Dennis P.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374. ISBN 978-1-4039-6417-5. 
  4. ^ Rosser, John Barkley; Marina V. Rosser. Comparative economics in a transforming world economy. MIT Press. 2004: 397. ISBN 978-0-262-18234-8. 
  5. ^ Chant, Christopher. The encyclopedia of codenames of World War II. Routledge. 1986: 109. ISBN 978-0-7102-0718-0. 
  6. ^ Partisans: War in the Balkans 1941–1945. BBC.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8). 
  7. ^ PROGLAS POKRAJINSKOG KOMITETA KPJ ZA SRBIJU.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8. ^ PROGLAS POKRAJINSKOG KOMITETA KPJ ZA VOJVODINU.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9. ^ PROGLAS OKRUŽNOG KOMITETA KPJ ZA KRAGUJEVAC.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10. ^ Third Axis Fourth Ally: Romanian Armed Forces in the European War, 1941–1945, by Mark Axworthy, Cornel Scafeş and Cristian Crăciunoiu, page 159
  11. ^ 马细谱. 南斯拉夫兴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ISBN 7509711401. 
  12.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與民族衝突(1991-2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頁21。
  13.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與民族衝突(1991-2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頁22。
  14.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與民族衝突(1991-2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頁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