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水利枢纽
南旺水利枢纽、南旺分水枢纽[1]:56、南旺枢纽[2]:86是明朝永乐年间,为保证京杭大运河——会通河的通行,在山东境内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
世界遗产 | |
---|---|
官方名稱 | Nanwang Complex(英文) |
位置 | 中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
標準 | 文化:(i)(iii)(iv)(vi) |
参考编码 | 1443ter-028 |
登录年份 | 2014年(第38屆會議) |
该项工程被视为“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称之为“运河都江堰”。泰安市东平县、济宁市汶上县境内的“引汶济运”部分(包括戴村坝、小汶河、南旺分水口以及配套工程等)被认为是整个工程最重要的部分[1]:56,于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在山东省的子项。
2013年,以南旺镇境内南旺分水口、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工程遗迹又以南旺综合体之名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31个遗产区之一。南旺综合体遗产区在山东省济宁市、泰安市境内共有十个遗产点。
历史
编辑修建
编辑元朝时,以会通河为漕运渠道,将南方物资运抵大都,元末废弃不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武县决堤,漫过安山湖向东,会通河淤塞。永乐九年(1411年)二月,明成祖听从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意见,任命工部尚书宋礼、侍郎金純、都督周长疏通会通河[3]。
会通河(京杭大运河)河段的最高处在汶上县南旺,即今南旺镇[4],称为南北之“水脊”。北高于臨清縣九十尺,南高于沽头(在今江苏省沛县境[1]:57)一百一十六尺[5]。永乐九年(1411年),会通河疏通完成后,因南旺“水脊”的存在,出现南流水多,北流水少的状态,无法实现“济运”的目地。为解决运河北流水少的问题[1]:57,宋礼又开新河,自汶上县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3]。“河虽有成,而河中干涸,未济于漕”[1]:57。其年秋,宋礼还京,奏请疏通东平县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5]。
永乐十年(1412年),宋礼采用汶上县运河民夫负责人[1]:57白英的计策[3],开始引汶济运工程[1]:57。工程在东平县引汶水(大汶河),筑堽城坝、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县[5]。在南旺设分水口,汶河水由此中分为二道,六成河水北流,三成南流。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南旺分水口,向北置十七个水闸,向南置二十一个水闸[5]。宋礼在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用以蓄泉、泄涨。金纯又疏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3]。
《明史》记,整个南旺水利工程,征用了山东及徐州、应天府、镇江府的三十万民工,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工程完工[5]。或称永乐九年二至七月,是疏通会通河的工期[4]。
后续
编辑通过对会通河等河段的疏浚,京杭大运河得以复航,永乐十三年(1415年),停止海运[5]。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迁都。京杭大运河成为支持首都北京的重要支柱。南旺水利枢纽保证了运河水量稳定充足,得以维持运河正常通行[1]:56。
永乐之后的宣德等历代,会通河均有修缮。其中,成化年间,筑汶上县、济宁州的百余里溃堤。增建设南旺上闸、南旺下闸、安门闸。正德年间,在汶上县增建袁家口闸、寺前铺石闸,疏通八十里的淤塞南旺河段[3]。
工程
编辑注释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卢勇、刘启振. 明初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水工技术考. 《安徽史学》 (安徽省合肥市: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2015, (2015年第2期): 56—60. ISSN 1005-605X (简体中文).
- ^ 2.0 2.1 2.2 陆家行、刘振龙. 运河南旺枢纽文化考. 《济宁师专学报》(现名:济宁学院学报) (山东省济宁市: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今济宁学院)). 1998, (1998年第5期): 86—91 (简体中文).
- ^ 3.0 3.1 3.2 3.3 3.4 3.5 《明史·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
- ^ 4.0 4.1 4.2 4.3 4.4 运河古镇 | 山东省济宁市南旺镇运河遗产保护报告(一). 大运河遗产网,来源:世界运河城市. 2020-10-28 [2024-08-04] (简体中文).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