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
臺北盆地是臺灣北部的一個地理區域,是一片平坦的沖積平原的盆地,海拔20公尺以下的盆底面積243平方公里[1],以首都臺北市為中心。臺北盆地北側為大屯火山群,西鄰林口臺地,南接雪山山脈,東南邊則是松山丘陵。臺北盆地的形狀接近三角形,三個端點分別是南港、迴龍、關渡。
流經臺北盆地的主要河流包括淡水河、基隆河、大漢溪及新店溪,重要的人工渠道則有瑠公圳、二重疏洪道等。西部麓山帶是一系列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嶺和谷地,高度低於1000公尺。它的岩盤以褶曲的第三系沉積岩為,夾少許火山岩。
在史前時代,臺北盆地是凱達格蘭族等原住民的居住地,並且與西班牙人和荷蘭人貿易[來源請求]。今日,臺北盆地是臺北市及新北市的發展核心。
形成
编辑在3000萬~500萬年前,臺灣西半部大部份區域還只是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邊緣的一小部分,屬於濱海到淺海的環境,不斷地累積由鄰近歐亞板塊河川所帶來的沉積物,形成臺北最古老的沉積岩地層。到了大約5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開始碰撞歐亞大陸板塊,引發了造山運動,且不斷持續著。直到約200萬年前,造山運動達到高峰期,將現在的臺灣島推出海平面,但那時候的臺北地區還只是一片丘陵,古淡水河自東南流向西方,經泰山由林口附近出海,在河口形成林口沖積扇。此時由於造山運動的推擠,不但讓山脈隆起,也造成斷層帶的產生。
大約8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開始爆發,形成較高的火山地形;地形的變動使古淡水河因此轉而偏北,流入臺灣海峽;由於河川的轉向,林口沖積扇便停止發展。大屯山火山群的活動持續進行著,臺北地區也一直維持著丘陵的地形,直到大約40萬年前,位於林口與臺北之間的山腳斷層陷落,使林口抬升為臺地,而臺北則開始陷落形成盆地;除此之外,觀音火山也開始噴發,促使古淡水河南岸的地形上升,由於臺北陷落成為盆地,再加上觀音火山噴發所造成的地形改變,臺北盆地成為較低處,所以鄰近的基隆河與大漢溪均轉向注入淡水河,形成龐大的淡水河流域。
大屯火山群的活動直到約20萬年前才漸漸的趨向緩和,但是火山的熔岩阻斷了淡水河的入海口,將臺北盆地堰塞成湖(即古臺北湖),於是臺北盆地的表面開始有沉積物,逐漸將崎嶇的丘嶇的丘陵填平。雖然出海口被阻斷,但是河川的流動仍然在進行;約至3萬年前,因為河川的侵蝕作用,使脆弱的火山崩塌堆積物開了口,積聚在古臺北湖中的水,也隨著河川的流動,流向大海,留在盆地中的只有湖水褪去後的汙泥和原本就已形成的淡水河流域,而盆地的底部則持續沉降。
距今約6000年前,臺北盆地持續沉降,但是由於整個地球的氣溫回暖,及冰河融化的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回臺北盆地,使盆地內部再度陷入一片汪洋,此時的臺北湖是呈現半淡水湖的堆積。當海平面下降後,臺北湖內的水再次回到海洋的懷抱,再加上河川的堆積,使臺北盆地逐漸變成現在這種面貌。
年代 | 大事記 |
---|---|
三千萬年前 | 臺灣西半部大部份區域還只是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邊緣的一小部分。 |
五百萬年前 | 菲律賓海板塊開始碰撞歐亞大陸板塊邊緣。
造山運動開始。 |
二百萬年前 | 造山運動的高峰期。
古地層被推擠隆出,臺灣島露出海面。 早期臺北盆地是一片丘陵,古新店溪由泰山附近流入海洋,形成林口沖積扇。 古大漢溪由桃園交界處流入海洋,形成古石門沖積扇。 |
八十萬年前 | 大屯火山群開始爆發。 |
四十萬年前 | 林口與臺北之間的斷層陷落。
林口抬升為林口臺地,古新店溪流向轉而偏北,注入臺灣海峽,臺北陷落為臺北盆地。 大屯火山持續噴發。 基隆河與大漢溪因地形變化之影響轉向,注入淡水河,成為龐大淡水河流域。 |
二十萬年前 | 大屯火山熔岩逐漸冷卻,阻斷淡水河的入海口。
臺北盆地堰塞成古臺北湖。 |
三萬年前 | 淡水河流域切穿熔岩的阻擋,注入海洋。
古臺北湖水褪去。 |
六千年前 | 由於全球氣溫回暖,造成冰河溶化,海平面上升。
海水倒灌,淹沒臺北盆地,形成新台北湖。 |
現今 | 全球氣溫恢復正常,海平面下降,海水退回海洋。
臺北盆地再度出現。 臺北盆地逐漸發展。 |
地質
编辑臺北盆地地質結構研究,自日治時代由出口雄三(1911年)與丹桂之助(1939年),以鑽井資料及區域地質特性,推論出盆地由正斷層陷落所造成。[2]
松山層
编辑松山層由丹桂之助命名,泥砂互層為主,分布於台北盆地大部分地表附近,於盆地西北區域最深,東南最淺。
景美層
编辑主要是石英岩為主之礫石,礫徑最大約10公分。
五股層
编辑以砂層為主,雜以礫石層與泥層,泥層屬細粒黏土,礫石層由石英岩組成夾帶少量安山岩塊。
板橋層
编辑板橋層之最深部為安山岩礫石層,於盆地西北區域則含有火山碎屑岩塊,頂部則呈縞狀泥層,乃湖相沉積物。
臺北盆地內所屬行政區
编辑臺北市:約270萬人
新北市:約308萬人
中和區 土城區 樹林區 新莊區 泰山區 五股區 新店區(不含山區)
桃園市:11560人[3]
合計約579萬人(2014年7月)
相關
编辑資料來源
编辑- ^ 楊貴三、沈淑敏. 地形特徵圖說明書 (PDF). 國史館台灣. 2010-07-04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3).
- ^ 2.0 2.1 王以旻. 《山腳斷層情境地震模擬之研究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Sanchiao Fault Earthquake Scenarios》.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2013-07-04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桃園市龜山區戶政事務所. 桃園市政府.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