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 (沈阳)
太平寺,又称锡伯家庙,是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原位于外攘关门外,现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号。该寺是清朝盛京(今沈阳)的锡伯人的家庙。[1]
太平寺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国 |
位置 |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号 |
坐标 | 41°48′19.33″N 123°25′12.58″E / 41.8053694°N 123.4201611°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鲁派 |
开山时间 | 1707年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锡伯族家庙 | |
地址 | 沈阳市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清 |
编号 | 6-915 |
认定时间 | 2006年5月25日 |
地圖 | |
历史
编辑锡伯族人早期大多居住在海拉尔(今黑龙江省海拉尔东南)的扎兰陀罗河流域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以放牧、打猎、捕鱼为生。清朝初年,皇太极为防锡伯族人造反,乃分而治之,将聚居的锡伯族人逐渐派往各地驻防。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清廷又将锡伯兵丁及家属分三批迁入盛京(今沈阳)。此后,盛京的锡伯族人逐步增多。[1]
锡伯人多信仰藏传佛教,但盛京没有专供锡伯人做佛事的固定场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住在盛京的锡伯人筹集60两银子,在实胜寺(俗称“皇寺”)附近购买了五间民房,创立了锡伯家庙,即今太平寺。自此,逢年过节,锡伯人便到该庙礼佛,祭祀祖先。后来,又有多人出资修建该寺。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后,该庙逐步扩建为具备正门、前殿、中殿、大殿、配殿等建筑的家庙。[1]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廷为免新疆边患,决定自驻防盛京的锡伯官兵中,抽调官兵西迁伊犁戍边屯垦。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准备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满洲的锡伯人,聚集在盛京的太平寺,祭祖、聚餐、话别。此后,锡伯人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留在满洲各地的锡伯人,在“西迁节”怀念西迁的亲属;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则在“西迁节”怀念满洲故土。[1]
清朝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华沙布在大殿前的东、西两侧,刻立了两通石碑。西侧石碑刻满文,东侧石碑刻汉文。碑文记述了锡伯家庙的创建、扩建、修缮经过,并记述了锡伯族迁居盛京的经过,以及1764年西迁新疆伊犁的经过。这两座石碑如今尚存一座,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馆中。[1]
咸丰年间驻守盛京的锡伯族协领色普铿额,向该寺敬献了一块“锡伯家庙”烫金大字匾额,悬挂在正殿的正中。[1]
后来,大部分锡伯人迁走,今辽宁省内的锡伯人人数骤减,而且锡伯人不断汉化,太平寺香火日衰。[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太平寺因遭破坏严重而停止了宗教活动。1951年,太平寺被占用,成为太平寺小学的校址。1953年,全国政协常委萨空了到沈阳视察时,对此提出意见,太平寺小学随即迁出。1955年,太平寺的东、西配殿及僧房被擅自租用,兴建了摩托车修配厂(后更名为沈阳市包装机械厂)。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平寺大部分被毁,仅剩中殿,被该厂改为汽车库。太平寺内的许多文物也被破坏或盗走。[1]
文化大革命后,当地政府对太平寺多次修复。2001年末,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开始整体修复太平寺,修建了皇寺文化广场和皇寺东路。2003年8月,结合北市地区的整体开发改造,和平区正式启动了太平寺修复扩建工程,先后从太平寺原址迁出了6家企业、163户居民。整个工程历时4个月,总投资6000多万元人民币。200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正值锡伯族“西迁”240周年纪念日,太平寺修复竣工。[1]
建筑
编辑太平寺平面呈类似长方形,占地面积12406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两进院落。[1]
2004年复建完工后的太平寺,由前殿、中殿、大殿(大雄宝殿)、禅堂、僧房等建筑组成。[1]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