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博物馆
宁德市博物馆,与闽东畲族博物馆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马北路6号的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坐落于蕉城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大馆”中,与宁德火车站相邻。2009年,宁德市博物馆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三级博物馆。[1][2]
宁德市博物馆 | |
---|---|
闽东畲族博物馆 | |
成立 | 1989年9月29日 |
地址 |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东侨开发区金马北路6号 |
坐标 | 26°40′22.51″N 119°34′39.07″E / 26.6729194°N 119.5775194°E |
類型 | 综合性博物馆 |
馆藏规模 | 3,000多件 |
参观人數 | 90,000人次/年 |
建立者 | 宁德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
所有者 |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 |
地图 | |
历史
编辑闽东畲族博物馆时期
编辑宁德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宁德地区在1989年9月29日成立的闽东畲族博物馆。1984年10月,福建省批准筹建闽东畲族博物馆。1988年5月,宁德市(当时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中共宁德市委拨款兴建闽东畲族博物馆,同年8月在宁德地区文化局大院内动工,1989年9月29日建成开馆,开始展览以宁德地区为主的畲族文物。[3][4]
加挂宁德市博物馆时期
编辑2005年,闽东畲族博物馆加挂“宁德市博物馆”的牌子,成为地级宁德市的综合性博物馆,翌年迁址至东侨开发区华庭路的宁德市文化中心[5]。2008年起,宁德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年接待规模达9万人次,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1]。2022年9月29日,宁德市博物馆迁往新落成的“宁德四大馆”中。[6][7]
展览规模
编辑在成为综合性的博物馆之前,闽东畲族博物馆主要展览和畲族有关的习俗和文物。1986年福安举行畲族歌会时,宁德地区配合该活动举办畲族民俗展,展出畲族祖图、畲族婚礼以及生活生产用品、用具和畲族祭祖等481件文物,展览的同时征集到了200多件文物,使得筹建中的博物馆藏品规模有所扩大。1990年11月,宁德地区在博物馆举行了闽东畲族民俗展览,展出包含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福建5省的畲族文物[3]。1995年,博物馆配合宁德地区行政公署举办了“中国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4]
2006年—2022年间,宁德市博物馆迁址于东侨开发区华庭路5号,展厅面积800平方米,内藏有3,000多件文物,展出800多件,有两个主要展点,分别为“宁德历史”和“闽东畲族”。“宁德历史”模块展览了自史前時代(旧石器时代)开始至今的一系列古遗址和人文历史文物;而“闽东畲族”模块则出展宁德市境内畲族人的生活习俗与使用物品。此外,博物馆还承办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福建涉台文物保护成果、闽东古村落、宁德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和畲族风情与实貌等为主题的临时展览。[1]
2022年博物馆迁址金马北路6号,馆舍面积扩大到7,587.7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5,005平方米,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文物藏品数量扩大到5,000多件,并展出了其中的600余件文物,新馆以“山海交响,闽东之光”为主题,在旧馆的基础上建设四个基本陈列厅和一个临时展厅,仍以宁德历史、闽东畲族两个主题为主。新馆亦利用了VR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以展示闽东廊桥工艺、畲族武术技艺和畲族婚礼习俗等。[2][6]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闽东畲族博物馆(宁德市博物馆)(2020年).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06-10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 ^ 2.0 2.1 闽东畲族博物馆(宁德市博物馆)(2023年).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10-12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 ^ 3.0 3.1 宁德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宁德地区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 [2024-05-11]. ISBN 7-80122-37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 ^ 4.0 4.1 闽东畲族博物馆(2016年介绍). 宁德网. 2016-07-26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 ^ 闽东畲族博物馆(2017年介绍). 宁德网. 2017-06-13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 ^ 6.0 6.1 宁德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啦!. 宁德网. 2022-09-30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 ^ 赵苗樵. 宁德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搬迁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 (23): 67-70. ISSN 1674-8697.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