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郡中国西晋设置的

建置沿革

编辑

兩晉南朝

编辑

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楊郡置宣城郡,治所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城市),隸楊州。辖境相当今安徽省长江以东的宣城、广德宁国黃山石台等市县地。宣城郡領十一縣:宛陵、宣城、陵陽、安吳、臨城、石城、涇、春穀、廣德、寧國、懷安。[1]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增封琅邪王司馬睿宣城郡二萬戶,宣城郡成為琅邪國的支郡[2],太守改稱內史。

晉成帝咸康四年(338年),改陵陽縣為廣陽縣。晉孝武帝時,改春穀縣為陽穀縣,後省。[3][4]南齊時,析置建元縣。[5]

隋唐

编辑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宣城郡,其地屬宣州隋煬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宣州为宣城郡。宣城郡領六縣:宣城、涇、南陵、秋浦、永世、綏安。[6]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降唐,改宣城郡為宣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宣州為宣城郡。宣城郡領七縣:宣城、當塗、涇、綏安、溧陽、溧水、南陵。天寶三載(744年),析置寧國縣。天寶十一載(752年)正月,析涇縣置太平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宣城郡為宣州。[7]

人口

编辑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宣城郡有23500戶。[1]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宣城郡有10120戶,47992口。[4]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宣城郡有19979戶。[6]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宣城郡有121204戶,884985口。[7]

行政長官

编辑

宣城太守(281年—311年)

编辑

宣城內史(311年—418年)

编辑

宣城太守(418年—489年)

编辑
  • 向劭,河內山陽人,宋武帝時在任。[31]
  • 劉式之,宋文帝時在任。[32]
  • 羊玄保,太山南城人,宋文帝時在任。[32]
  • 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出任。[33]
  • 袁淑,字陽源,陳郡陽夏人,宋文帝時在任。[34]
  • 王琨,琅邪臨沂人,宋文帝時在任。[35]
  • 王僧達,琅邪臨沂人,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在任。[36]
  • 王彧,字景文,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離任。[37]
  • 劉鏡,彭城人,宋時在任。[30]
  • 劉子房,尋陽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38]
  • 劉子房,尋陽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到七年(463年)領。[38]
  • 劉韞,字彥文,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離任。[30]
  • 劉秉,字彥節,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除,未拜。[30]
  • 戴明寶,南東海丹徒人,宋後廢帝時在任。[39]
  • 李靈謙,宋順帝昇明元年(477年)離任。[40]
  • 楊運長,宣城懷安人,宋順帝昇明元年(477年)在任。[39]
  • 蕭映,蘭陵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離任。[40]
  • 蕭晃,蘭陵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在任。[40]
  • 蕭鸞,字景栖,蘭陵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41]
  • 劉善明,平原人,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出任,二年(480年)卒官。[42]
  • 王瑩,字奉光,琅邪臨沂人,齊武帝時在任。[43]
  • 蕭子懋,字雲昌,晉安王,蘭陵人,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到五年(487年)領。[44]
  • 蕭子真,字雲仙,建安王,蘭陵人,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到六年(488年)領。[44]

宣城內史(489年—490年)

编辑

宣城太守(490年—494年)

编辑
  • 王繢,字叔素,琅邪臨沂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離任。[46]
  • 劉係宗,丹陽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出任,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改為相。[47]

宣城相(494年)

编辑
  • 劉係宗,丹陽人,齊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由太守改號,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改為太守。[47]

宣城太守(494年—532年)

编辑
  • 劉係宗,丹陽人,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由相改號,二年(495年)卒官。[47]
  • 謝朓,字玄暉,陳郡陽夏人,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在任。[48]
  • 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到五年(498年)在任。[49]
  • 蕭琛,字彥瑜,蘭陵人,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在任。[50]
  • 夏侯亶,字世龍,譙郡人,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出任。[51]
  • 王份,字季文,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初在任。[45]
  • 王峻,字茂遠,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初在任。[45]
  • 朱僧勇,梁武帝天監九年(510年)被殺。[45]
  • 王神念,太原祁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52]
  • 何遠,字義方,東海郯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53]
  • 元略,字雋興,河南洛陽人,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離任。[54]

宣城內史(532年—549年)

编辑

宣城太守(549年—589年)

编辑
  • 陳詳,字文幾,吳興長城人,陳文帝永定三年(559年)到天嘉元年(560年)在任。[56]
  • 徐世譜,字興宗,巴東魚復人,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出任。[57]
  • 錢法成,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離任。[58]
  • 錢肅,陳文帝天嘉四年(563年)降於周迪[58]
  • 到郁,彭城武原人,陳文帝天康元年(566年)離任。[59]
  • 韋翽,字子羽,京兆杜陵人,陳宣帝太建中卒官。[60]
  • 周法僧,汝南安成人,陳後主時在任。[57]

宣城郡太守(607年—620年)

编辑

宣城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國主

编辑

晉琅邪國(277年—403年,404年—418年)

编辑
琅邪國(277年—403年,404年—418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琅邪王 武王 司馬伷 277年—283年 晉宣帝第五子
2 琅邪王 恭王 司馬覲 284年—290年 司馬伷長子
3 琅邪王 司馬睿 291年—317年 司馬覲子
4 琅邪王 孝王 司馬裒 317年 司馬睿子
5 琅邪王 哀王 司馬安國 318年 司馬裒子
6 琅邪王 悼王 司馬煥 318年 司馬睿子
7 琅邪王 司馬昱 322年—327年 司馬睿子
8 琅邪王 司馬岳 327年—342年 司馬紹子
9 琅邪王 司馬丕 342年—361年 司馬衍子
10 琅邪王 司馬奕 361年—365年 司馬衍子
11 琅邪王 司馬昱 365年—371年 司馬睿子
12 琅邪王 司馬道子 372年—392年 司馬昱子
13 琅邪王 司馬德文 392年—403年 司馬曜子
楚受禪,降封石陽縣開國公;晉匡復,復爵
13 琅邪王 司馬德文 404年—418年 司馬曜子
即皇帝位,國除

楚宣城國(403年—404年)

编辑
宣城國(403年—404年)[66]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宣城郡王 宣穆王 桓沖 403年追封 桓玄叔父
2 宣城郡王 桓胤 403年—404年 桓沖孫

南朝齊宣城國(489年—490年)

编辑
宣城國(489年—490年)/南康國(490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宣城郡王→南康郡王 蕭子琳 489年—498年 齊武帝第十九子

南朝齊宣城國(494年)

编辑
宣城國(494年)[41][67]
以廢鬱林王之功封,食邑3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宣城郡開國公 蕭鸞 494年
進爵為王,四日後即皇帝位

南朝梁宣城國(532年—549年)

编辑
宣城國(532年—549年)|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宣城郡王 蕭大器 532年—549年 梁簡文帝長子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2. ^ 《晉書 卷六 帝紀第六》
  3. ^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4. ^ 4.0 4.1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5. ^ 《南齊書 卷十四 志第六》
  6. ^ 6.0 6.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7. ^ 7.0 7.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8. ^ 《晉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9. ^ 9.0 9.1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10. ^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11. ^ 《晉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12. ^ 12.0 12.1 12.2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13. ^ 13.0 13.1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14. ^ 《晉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15. ^ 《晉書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16. ^ 《晉書 卷七 帝紀第七》
  17. ^ 17.0 17.1 17.2 《晉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18. ^ 18.0 18.1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19. ^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20. ^ 《晉書 卷八 帝紀第八》
  21. ^ 21.0 21.1 《晉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22. ^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23. ^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24.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25. ^ 25.0 25.1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26. ^ 《晉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27. ^ 《晉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28. ^ 《宋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29. ^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30. ^ 30.0 30.1 30.2 30.3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31. ^ 《宋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32. ^ 32.0 32.1 《宋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33. ^ 《宋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34. ^ 《宋書 卷七十 列傳第三十》
  35. ^ 《南齊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36. ^ 《宋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37. ^ 《宋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38. ^ 38.0 38.1 《宋書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39. ^ 39.0 39.1 《宋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40. ^ 40.0 40.1 40.2 《宋書 卷十 本紀第十》
  41. ^ 41.0 41.1 《南齊書 卷六 本紀第六》
  42. ^ 《南齊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43. ^ 《梁書 卷十六 列傳第十》
  44. ^ 44.0 44.1 《南齊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一》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46. ^ 《南齊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47. ^ 47.0 47.1 47.2 《南齊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三十七》
  48. ^ 《南齊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49. ^ 《梁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50. ^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51. ^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52. ^ 《梁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三》
  53.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54. ^ 《魏書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55. ^ 《梁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
  56. ^ 《陳書 卷十五 列傳第九》
  57. ^ 57.0 57.1 《陳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58. ^ 58.0 58.1 《陳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59. ^ 《陳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60. ^ 《陳書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61. ^ 《元和郡縣圖志 卷二十八》
  62. ^ 杨国忠进奉银铤铭文
  63. ^ 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
  64. ^ 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65. ^ 《唐刺史考全编》
  66.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67. ^ 《文選》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