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馮翊「馮翊」,拼音píng yì注音ㄆㄧㄥˊ ㄧˋ南京官话pin2 i5),为两漢三國时期三輔之一,取义“凭辅京师”,负责管理当时京畿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太守之职。始于漢武帝左内史更名左馮翊所置,治所在长安。東漢时治所移至高陵,三國时改为馮翊郡,官名改称馮翊太守。左馮翊既可以指此官名,也可以指所轄地区。

历代变更
設置{{{設置}}}
使用状况陝西省大荔縣
西汉左馮翊
新朝(三辅改置六尉郡)
东汉左馮翊
三國馮翊郡
西晉馮翊郡
南北朝馮翊郡
隋朝馮翊郡
唐朝馮翊郡

建置沿革

编辑

漢代左馮翊

编辑

西漢

编辑

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前206年)屬塞國,二年(前205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前198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內史置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

西漢左馮翊
西漢郡縣 - 漢平帝元始二年 (2年) 領縣二十四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備註
高陵縣 左輔都尉治 千春
櫟陽縣 師亭
翟道縣
池陽縣 惠帝四年置。
夏陽縣 冀亭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
衙縣 達昌
粟邑縣 粟城
谷口縣 谷喙
蓮勺縣
鄜縣 修令
頻陽縣 秦厲公置。
臨晉縣 監晉 故大荔,秦獲之,更名。
重泉縣 調泉
郃陽縣 景帝二年置。
祋祤縣 景帝二年置。
武城縣 桓城
沈陽縣 制昌
懷德縣 德驩
徵縣 泛愛
雲陵縣 昭帝置。
萬年縣 異赤 高帝置。
長陵縣 長平 高帝置。
陽陵縣 渭陽 故弋陽,景帝更名。
雲陽縣

新朝

编辑

新朝始建國天鳳元年(14年),廢三輔,改置京尉、師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領十縣,郡官稱大夫[1]更始元年(23年),恢復漢制。

東漢

编辑

東漢初左馮翊遷治高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西南)[2],領縣有高陵、郃陽、祋祤、粟邑、池陽、雲陽、頻陽、萬年、蓮勺、重泉、臨晉、夏陽、衙縣、長陵、陽陵、櫟陽、翟道、谷口、鄜縣、武城、沈陽、徵縣、雲陵、懷德24縣。建武六年(30年)廢郃陽、祋祤、粟邑、櫟陽、翟道、谷口、鄜縣、武城、沈陽、徵縣、雲陵、懷德12縣[3]。建武十五年(39年),長陵、陽陵2縣移屬京兆尹[4];永平二年(59年)復置郃陽縣,永元九年(66年)復置祋祤、粟邑2縣[5]

東漢左馮翊
東漢郡縣 - 漢順帝永和五年 (140年) 領縣十三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備註
高陵縣 左輔都尉治 千春
池陽縣 惠帝四年置。
祋祤縣 景帝二年置。
雲陽縣
頻陽縣 秦厲公置。
萬年縣 異赤 高帝置。
蓮勺縣
重泉縣 調泉
臨晉縣 監晉 故大荔,秦獲之,更名。
郃陽縣 景帝二年置。
夏陽縣 冀亭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
衙縣 達昌
粟邑縣 粟城

建安初,分左馮翊西數縣置左內史郡,左馮翊遷治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6]。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省左內史郡,併回左馮翊[7]。東漢末,左馮翊領高陵、池陽、雲陽、頻陽、萬年、蓮勺、重泉、臨晉、夏陽、衙、郃陽、祋祤、粟邑13縣。

三國

编辑

三國時左馮翊改為馮翊郡[8],郡治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領高陵、池陽、雲陽、頻陽、萬年、蓮芍、重泉、臨晉、夏陽、衙、郃陽、祋祤、粟邑13縣。東漢末時已廢衙縣[9],黃初元年(220年)高陵縣、池陽縣移屬京兆郡;新置懷德縣(不詳何時),廢雲陽縣(太和、青龍年間)[10]。魏末領臨晉、頻陽、蓮芍、重泉、郃陽、夏陽、粟邑、萬年、祋祤、懷德10縣。

曹魏馮翊郡
三國郡縣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領縣十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臨晉縣 今陝西省大荔縣
頻陽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西
蓮芍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
重泉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
郃陽縣 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夏陽縣 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
粟邑縣 今陝西省白水縣西北
萬年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京兆郡屬縣。
祋祤縣 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無此縣。
懷德縣 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 三國時置縣(不詳何時)。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無此縣。
雲陽縣 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 魏太和、青龍年間廢縣。
衙縣 今陝西省澄城縣西南 漢末魏初時已廢縣。

西晉

编辑

西晉時廢懷德、祋祤2縣[11],萬年縣移屬京兆郡,京兆郡下邽縣來隸。

西晉馮翊郡
西晉郡縣 - 晉愍帝建興四年 (316年) 領縣八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臨晉縣 今陝西省大荔縣
下邽縣 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北
重泉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
頻陽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西
粟邑縣 今陝西省白水縣西北
蓮芍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
郃陽縣 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夏陽縣 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
祋祤縣 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西晉初廢縣。
懷德縣 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 西晉初廢縣。

南北朝

编辑

北魏時,分京兆郡馮翊郡華山郡,夏陽、郃陽二縣改屬華山郡。北魏後期,馮翊郡領高陸、頻陽、萬年、蓮芍、廣陽、鄣六縣[12]。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廢郡存州,廢除州下所有的郡。馮翊郡廢除,由同州直轄屬縣。

隋代馮翊郡

编辑

大業三年(607年)改同州為馮翊郡,治馮翊,領馮翊(治今陝西省大荔縣)、韓城(治今陝西省韓城市)、郃陽(治今陝西省合陽縣)、朝邑(治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澄城(治今陝西省澄城縣)、蒲城(治今陝西省蒲城縣)、下邽(治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白水(治今陝西省白水縣城北37.5里一帶)8縣。

唐代馮翊郡

编辑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馮翊郡為同州。天寶元年(742年)復為馮翊郡,下領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白水(今陝西省白水縣北)、澄城(今陝西省澄城縣)、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河西(武德三年置縣,今陝西合陽縣東黃河沿岸一帶)7縣。乾元三年(780年)又改為同州,至此馮翊郡之名不復存在。

人口

编辑

按《漢書》载,漢平帝元始二年共轄:二十四城,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 《後漢書》载,漢順帝永和五年共轄:十三城,戶三萬七千九十,口十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五。 《隋書》載,隋殤帝大業五年共轄:八縣,戶九萬一千五百七十二。 《通典》載,唐天寶年間共轄:七縣,戶五萬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五千五百六十。

行政長官

编辑

左馮翊(前104年-9年)

编辑
  • 殷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出任。
  • 韓不害,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出任。
  • 賈勝胡,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出任,三年(前78年)坐縱謀反棄市
  • 田廣明子公京兆尹鄭縣人。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年)至元平元年(前74年)在任。
  • □武,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出任。
  • 宋疇,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在任。
  • □延,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至地節三年(前67年)在任。
  • □官,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出任。
  • □讓,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出任。
  •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郡蘭陵縣人,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至神爵元年(前61年)在任。
  • □彊,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至三年(前59年)在任。
  • 韓延壽,字長公燕國人。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至五鳳元年(前57年)在任,下棄市。
  • □信,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守。
  • □延壽,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年)守。
  • □充郎,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守。
  • □讓,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9年)出任。
  • □延,漢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免守。
  • 劉彭祖,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至永光二年(前42年)在任。
  • 馮野王,字君卿上黨郡潞縣人,漢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至建昭二年(前37年)在任。
  • 郭延,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出任。
  • 畢衆,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出任。
  • 浩賞,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至河平元年(前28年)在任。
  • 韓勳,字長賔京兆尹杜陵縣人。漢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至三年(前26年)在任。
  • □武,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出任。
  • 薛宣,字贛君,東海郡郯縣人。漢成帝陽朔元年(前24年)至四年(前21年)在任。
  • 趙增壽,字禪公。漢成帝鴻嘉元年(前20年)至二年(前19年)在任。
  • 滿黔,字子橋右扶風茂陵縣人。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至永始二年(前15年)在任。
  • 朱博,字子元,京兆尹杜陵縣人。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至三年(前14年)在任。
  • 龐真,字稺孫,京兆尹杜陵縣人。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至元延元年(前12年)在任。
  • 徐讓,字子張。漢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至綏和元年(前8年)在任。
  • 遂義,字子贛琅邪郡人。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出任,坐選舉免。
  • 方賞,字君賔,東海郡人,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至三年(前4年)在任。
  • 左威,漢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至元壽二年(前1年)在任。
  • 方賞,字君賔,東海郡人,漢平帝元壽二年(前1年)至元始元年(1年)在任。
  • 張嘉,漢平帝元始元年(1年)出任。
  • 匡咸,字子期,東海郡承縣人。漢平帝元始三年(3年)出任。
  • 孫信,字子儒沛郡人。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出任。
  • 郝黨,字子嚴南陽郡人。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出任。[13]

左馮翊(23年-220年)

编辑

馮翊太守(220年-501年)

编辑

馮翊相(501年-528年)

编辑

馮翊太守(528年-557年)

编辑
  • 宇文盛,字保興,代人,西魏文帝大統中在任。[51]
  • 厙狄昌,字恃德,神武人,西魏文帝大統中在任。[52]
  • 王子直,字孝正,京兆杜陵人,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549年)至十六年(550年)行郡事。[48]

馮翊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
  • 裴定,河東聞喜人,北周時在任。[53]
  • 李孝貞,字元操,趙郡柏人人,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三年(583年)在任。[54]

馮翊郡太守(607年-618年)

编辑
  • 蕭造,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以郡降於李淵。[55]

馮翊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國主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譚其驤《新莽職方考》
  2.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左馮翊〉注引潘岳《關中記》:「三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光武東都之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
  3. ^ 李曉杰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餘縣」,認為該縣當於東漢初年省併無疑。(見《東漢政區地理》各郡沿革)
  4.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左馮翊〉:「長陵,故屬馮翊。 陽陵,故屬馮翊。
  5.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左馮翊〉:「郃陽,永元二年復。 祋祤,永元九年復。 粟邑,永元九年復。
  6. ^ 《三國志》卷23〈和常楊杜趙裴傳〉注引《魏略》:「建安初,關中始開。詔分馮翊西數縣為左內史郡,治高陵;以東數縣為本郡,治臨晉。
  7. ^ 吳增僅依據《續漢志·百官五》注引《獻帝起居注》記載,雍州統領二十二郡無左內史郡之名,認為該郡置郡後不久即廢除。(見吳增僅《三國郡縣表附考證》,開明書局《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第10頁)
  8.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魏文帝即位,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隸。」
  9. ^ 孔祥軍據《太平寰宇記》卷28「後漢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於此,因省衙縣。晉惠帝再置,尋又省焉」,認為東漢末年已廢縣。(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論文稿,第99頁)
  10. ^ 《元和郡縣圖志》卷1〈關內道一〉:「本漢舊縣,屬左馮翊,魏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縣,置撫夷護軍。」
  11. ^ 《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晉屬頻陽。」;《太平寰宇記》卷31〈關西道七〉:「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晉為頻陽地。」;《輿地廣記》卷14〈陝西永興軍路〉:「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東漢因之。晉省焉。」
  12. ^ 《魏書·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13. ^ 《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14. ^ 《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15. ^ 15.0 15.1 15.2 《後漢書·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16. ^ 《後漢書·卷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17. ^ 《後漢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18. ^ 《後漢書·卷三十六·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19. ^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20. ^ 《後漢書·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21. ^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22. ^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23. ^ 《後漢書·卷三十八·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24. ^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25. ^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26. ^ 《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一·劉二牧傳第一》裴註引陳壽《益部耆舊傳》
  27. ^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28. ^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章怀註引《袁宏紀》
  29. ^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30. ^ 《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31. ^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32. ^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
  33. ^ 《晉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34. ^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35. ^ 35.0 35.1 35.2 35.3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
  36. ^ 《魏書·卷九十一·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37. ^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38.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39. ^ 《晉書·卷一百十四·載記第十四》
  40. ^ 《資治通鑒·卷一〇六·晉紀二十八》
  41. ^ 41.0 41.1 《資治通鑒·卷一〇七·晉紀二十九》
  42. ^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趙猛墓誌
  43.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44. ^ 《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45. ^ 《魏書·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46. ^ 《魏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47. ^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48. ^ 48.0 48.1 《周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
  49.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齊故金明郡君墓誌銘
  50. ^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51.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
  52.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
  53. ^ 《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54. ^ 《隋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二》
  55. ^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
  56. ^ 《魏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57. ^ 《魏書·卷十·孝莊紀第十》

書籍

编辑
  •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杜祐,《通典》,維基文庫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参见

编辑